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覃江宜 文/图
秋分开幕,寒露闭幕,不知不觉16天的时间转眼即逝,杭州亚运会也到了郑重告别的时刻。
▲本届亚运会,赛场氛围一直都很“嗨”。
每一次大型运动会,几乎都能提炼出一张高度概括的漂亮标签,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宏大热烈,北京冬奥会的浪漫唯美,成都大运会的青春洋溢,那么杭州呢?亚运史上的“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准确,但少了点生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宋词”“西湖”“白娘子”?可以,却失之偏颇。更让人过目难忘的,大概还是无处不在的智能科技。
过去这些天,一系列酷炫亮眼的科技应用在杭州亚运会上落地:开幕式上的数字烟花,把大屏幕打入冷宫的裸眼3D,踏江而来的“数字火炬手”,还有数万人通过手机AR互动放飞许愿灯,让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实现了同频共振;奔跑在田径场上的机器狗、漫游巡检在亚运村的灭蚊机,仿真机器人武可与乒乓球运动员过招,文能一曲又一曲地演奏钢琴;该怎么形容中外记者在媒体村坐上无人驾驶公交车,然后通过自动巡航无人冰激凌车拿到甜点的心情呢?也许就和两眼放光的莎拉·康纳在经典科幻电影《终结者2》里一样吧,“未来呼啸而来,面对未知的一切,我充满了希望”。
▲在媒体村巡航的全自动冰激凌车,引起各路记者围观。
杭州不仅有天青色等烟雨的江南风情,也有在新世纪乘风破浪的互联网大厂。通过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黑科技在亚运会的台前幕后发光,未来感正融入街头巷尾和日常生活。过去和未来,古典和科幻,由此完成了诗意的链接。
科技高速发展、制造业产业升级、体育争金夺银,这都是大国崛起的最佳证明。同时,让亚洲乃至世界耳目一新的,是这一届观众自然散发的欢乐气质:一票难求的亚运赛场,激情澎湃的观战氛围,数万观众携家带口共造人浪,沉浸式的亚运体验如此震撼人心。
▲亚运村的机器人和机器狗。
大众关注的焦点不仅是运动员的场上表现,也包括为各个场馆注入灵魂的音乐秀,“杭州亚运会没有一首BGM是白放的”;比赛间隙热闹上演的镜头秀,被CUE到的现场观众,大大方方在全场欢呼中亲吻和拥抱;场边的工作人员频频上了热搜,出圈的小哥哥小姐姐,凭借的是肉眼可见的放松和自在。
轻舟已过万重山。还记得1990年亚运会的吉祥物“盼盼”吗?它的造型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高举一枚金牌跑向未来。到了2023年,金牌已经不是稀缺品,我们展现了更重要的时代精神,自信、包容、积极进取。体育为每个人呈现的命题,避不开输赢和成败,更关乎生命和成长。
所以,人们期待下一次相会,既是想见证赛场上的超凡时刻,也是想走进一个各得其乐的热闹派对。正是千万个普通人聚在一起,才托举起一场盛大的演出。他们,都配得上一枚“金牌”。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杨波 晏明珠(见习)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