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覃江宜 文/图
10月4日晚,当人们心情轻松地前往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时,没人想到会见证中国男篮的至暗时刻。而在电视直播结束后,这个荒腔走板的故事并没有真正收场。
▲离场时,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安慰队员。亚组委供图
崩溃
这是亚运会的一场半决赛,中国男篮对阵的是菲律宾队。一个月前,两队刚刚在世界杯有过交手,当时中国队惨败21分,正式宣告无缘巴黎奥运会。一个月后,两队在亚运赛场再次相遇。然而人们知道,这并非什么“复仇之战”,中国男篮的李凯尔、周琦等主力缺席,菲律宾更是面目全非,从主教练到主力球员都各奔前程,参加了世界杯的只剩四人,而且还只是很难出场的板凳球员。
所以,这本该是一场各取所需的相遇:一个风口浪尖上的教练要挽回路人缘,一支失去了方向的球队要重新聚士气,一群临时拼团的来客不介意“到此一游”,而满场观众则给自己的悠长假期增添一点欢乐。
可是,崩塌来得猝不及防。终场前3分钟,领先9分的中国队依然胜券在握,我身边的记者们已陆续退场,从看台区提前赶往球场边的混采区准备采访。当他们抵达时,目睹的却是菲律宾球员布朗利投中单节第5记三分球的“神场面”,中国队不可思议地全场第一次落后就输掉了比赛。终场哨声响起时,各路媒体记者的脸上写满错愕,面面相觑的工作人员、不知所措的球迷,球场上的空气仿佛凝固住了。如果这一刻能够定格,将是一幅细节饱满且意味深长的“世界名画”。
▲没人想到,菲律宾二队能够从东道主手中抢走胜利。亚组委供图
闹剧
为什么领先20分还会输球?为什么最后一投如此随意?为什么时间还剩3秒就原地投降?赛后,所有人都在等着主教练乔尔杰维奇给个说法。上一次,不同门派的江湖好汉杀气腾腾要找一个“姓乔的”算账,好像还是在《天龙八部》里的聚贤庄。
在长达半个多小时的等待后,主角们迟迟没有出现,新闻官快步走进发布厅告诉大家:“中国队的新闻发布会取消”——场面瞬间“炸”了,中外记者一片哗然,有人愤怒:“这比输球还丢人!”有人质疑:“这不合规定吧?!”有人绝望:“那我们就不走了!(开天窗的压力,记者们都懂)”
混乱中,一批经验丰富的记者立刻带头跑向停车场,希望能堵住中国男篮。但在那里,只有刚刚创造奇迹的菲律宾球员,在本国记者的簇拥下三三两两地走上大巴。“中国男篮早就发车走了!”一位安保人员同情地看着大伙说。
带着愤懑与无奈回到新闻发布会,一个个收拾行囊的记者,却听到峰回路转:“中国男篮正在回来开发布会的路上!”上百位媒体记者瞬间又挤满了发布厅,各种机器快速架设就位。去而复返,是良心发现还是众怒难违,“难道要有什么大新闻吗?”有人猜测,这像极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奏。
致歉
大约20分钟后,主帅乔尔杰维奇终于带着队长赵继伟姗姗来迟。意想中的火爆对线,却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消于无形——赛场配置的同声传译人员,由于此前宣布取消发布会离开了,亚组委只能启用一位英语专业的志愿者。可是,缺乏篮球术语和专业素养的表达,让这场气氛紧张的发布会一度陷入了鸡同鸭讲的尴尬。会程过半,记者们终于忍无可忍,一位央视记者挺身而出替换了翻译,真正的交流这才开始了。
▲乔帅和队长赵继伟姗姗来迟。
只是,在长时间的折腾过后,乔帅说了什么,战术上如何布置,人员又是如何安排,已经不那么重要。“这就是篮球”“失败的责任在教练,获胜的功劳属于球员”,类似的总结也缺乏价值。媒体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无论场下场上,为什么这支球队一直如此魂不守舍?发布会迟到是存心逃离还是无心之举?队员们是刚刚看了一部日剧叫《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吗?
最后,发布厅外那个一直踱步的高大身影终于走了进来,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拿起了话筒。“终于要来了吗?”临近午夜,每个人都精神一振,然而姚明只是简单发表了道歉声明:“比赛之后离开得有点匆忙,没有按照比赛流程参加新闻发布会,这里面我作为领队,是有责任的……给大家造成时间上的耽误,向大家表示抱歉。”
▲姚明最后登场,向所有人致歉。
说完之后,姚明立刻转身离开,主持人当即宣布发布会结束。此时,新闻发布厅里面有零星的掌声响起,但很快就被淹没在巨大的叹息和抱怨声中。一场前后长达两小时的发布会,更多提问的机会,没有让寻找答案的人们得到解脱,反而感到加倍的迷惘。
尾声
当晚的种种插曲,成为了当下中国男篮混乱局面的一种隐喻:也许塞尔维亚名帅和他的中国学生之间,真真切切地横亘着一道语言的墙,让双方都难以坦诚相见,更无法同心聚力。
这种“语言”,不是口中发声,而是篮球领域的心有灵犀。外界已经不止一次将功成名就的乔尔杰维奇比喻成“大学教授”,而将青黄不接的中国男篮看成“小学生”。显然的,队员们在理解乔帅战术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乔帅在金牌教练光环背后的骄傲、战术用人方面的一意孤行,也让他无法真正适应中国的人情世故。
从世界杯到亚运会的断崖式崩塌,让问题已到了真正需要厘清的时候:天资平庸的小学生,真的不能适应精英教育吗?天生骄傲的大学教授,真的不能够因材施教吗?面无表情的背后,是不是依然有内心轰鸣?整个人才培养和联赛发展的体系,应该如何适时而变,又还有多少试错空间?
这群旅人已然迷失,看客也不能真正地指点迷津,就让我们送上迪兰·托马斯的诗句予以祝福: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在日暮时咆哮吧,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晏明珠(见习)
校对 黄立新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