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
9月27日,2023年广西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主场活动在南宁启动。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广西普查范围内共有古树名木15万多株,已全部完成挂牌立碑。截至2022年底,全区在古树名木“过度硬化”专项整治中,3000多株古树被破除水泥硬化,一棵棵濒临死亡的古树因生境改善而重获生机。
▲贺州八步区文庙古榕经过复壮后生机盎然 梁瑞龙摄
广西80%的古树名木都分布在乡村。在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龙归村,一株树龄超过1350年的樟树是当地最老的“樟树王”。村民给古树地面铺砖、建起水泥树池,认为这样能够保护古树。
然而,一直郁郁葱葱的老樟树,却因为地面过度硬化而一天比一天憔悴。为拯救这棵千年老树,2022年,经村民同意后,贺州市林业部门破除树根的地面硬化,换上镂空架起透气透水的砖块,并拆除狭窄的树池。同时,还进行了防虫防病处理,清除了树上寄生植物。很快,古樟树恢复生机,再次容光焕发。
2022年,在全区开展古树名木“过度硬化”专项整治中,共破硬化3000多株,在全国的古树名木保护中成为典型经验做法。目前,全区已签订古树名木养护协议2.3万份,涉及5.6万株古树名木。
当前,广西正在全区组织开展乡愁树选认,这在全国属于首创。据悉,2023年12月底,广西将完成全区乡镇和村屯约18万株乡愁树的选认和造册登记,到2024年底完成乡愁树系统信息录入和挂牌,到2025年底初步形成特色明显、丰富多彩、体系完整、管理规范的广西特色乡愁树文化。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程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