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古人怎么过中秋?文物带你来一场穿越丨早报天天见·周一南风副刊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陆欣楠 刘豫

说起中秋节,人们会想到月亮、嫦娥、玉兔、桂花等中秋元素。青花嫦娥仙人图梅瓶、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1万年的桂花种子……在广西,这些文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古人浪漫温馨的中秋习俗。

古人对奔月的向往

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林林总总,其中最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嫦娥奔月。最早记载这个神话故事的文本是《归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大意为:姮娥(嫦娥)从西王母娘娘处偷窃不死之药,服下之后奔到月宫,化身为捣药的蟾蜍。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为浪漫爱情版本的民间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嫦娥因偷吃了仙药而飞升至月宫,从此无法与家人相见。因此,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以月亮来寄托相思、期盼团圆。

无论故事的何种版本,都体现了古人对奔赴星辰的特殊情愫。在桂林博物馆内,收藏有一尊明万历年间的青花嫦娥仙人图梅瓶。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瓶造型秀雅、胎体密实,釉色细腻,微透灰白,青花淡雅明晰。梅瓶腹部主题图案绘嫦娥仙人图,从图意看应为嫦娥奔月初到广寒之情景。图中以松竹梅及灵芝仙草烘托气氛,仙鹤展翅飞翔,花蝶翩翩起舞,嫦娥亭亭玉立,玉兔回首顾盼,极富情趣和意境。通过这一尊梅瓶,人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雅士对奔月的大胆想象。

▲明·万历青花嫦娥仙人图梅瓶。 桂林博物馆供图

相映成趣的是,广西博物馆收藏有一座扶桑树形铜灯,也与中秋和“后羿射日”的传说有关。这盏铜灯的9根枝丫末端,都是一片扶桑树叶形的灯盏,象征着9个在树上栖息的太阳,顶上的金乌鸟则是第十个太阳,准备飞上天空,正好与“后羿射日”的传说相吻合。

▲扶桑树形铜灯。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陆欣楠摄

寓意丰富的兔纹

说起嫦娥奔月,就不能不提及萌萌的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身边总会有一只可爱的兔子相伴。

月兔神话在民间妇孺皆知,广为流传。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兔子一直被认为是祥瑞之兽。从东汉时期开始出现的玉兔捣药图,到明末清初大量用玉兔造型表达对故国怀思的日用器皿,直至晚清时期造型不拘一格的中秋“兔儿爷”玩具,各类玉兔艺术品层出不穷。

▲青花人物图罐落青花兔款。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刘豫摄

根据中国纹样数据库的资料显示,兔纹可爱灵动的形象,最为人所喜爱。人们不但将玉兔当作中秋圆满的象征,同时还有多重寓意,如长寿吉祥、多子多福、爱情如意、时光流转等。

广西博物馆里藏有一个明晚期的青花人物图罐,罐身纹饰主题为人物与花卉,罐底落款是兔纹。兔纹用简笔勾勒,形态栩栩如生。据专家介绍,明天启、崇祯年间,兔纹底款非常流行。在明晚期民窑瓷器上瑞兔纹饰非常普遍,甚至成为一种吉祥的图案款识,代替了常见的文字款。

一万年前的桂花种子

赏桂也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传统活动。中秋节赏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风俗。古人认为月亮是圆满团圆的象征,而桂树在中秋时节散落的金黄桂花花瓣,则被视作具有祝福意义的吉祥象征物。

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赏桂就已成为文人雅士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当时的人们会赏桂、插桂,甚至在月夜中欣赏桂花绽放的美景。不少诗人有感而发,用诗词记录下了这些美好的画面。

▲桂花种子。甑皮岩考古遗址公园供图

广西自古盛产桂树,桂林又以“桂树成林”而得名。《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说的就是桂林猫儿山盛产桂树。由于桂林地区土壤肥沃、养分丰富、水质好、无污染,桂花在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生长,香气更是馥郁芬芳。

在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粒距今1万年的桂花种子。它经过碳化,得以保存至今,是考古专家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最早有关联的桂花实物。面对这颗桂花种子,人们可以想象一下,在1万年前的月圆之夜,甑皮岩人围坐篝火旁,享受着一起狩猎采集回来的美食,清风徐徐,那沁人肺腑的桂花香气飘来,多么惬意。

又一年佳节将至,我们借由这一颗桂花种子遥望古人,也与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共庆团圆,品味当下的幸福生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