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开学季,送学便成了这个季节最为常见的场景。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小时候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无忧无虑的年纪总是笑着跳着,不懂什么叫别离。听妈妈说,就是扎着羊角辫,蹦蹦跳跳,一溜烟儿,走进校园,扎进人群,也不会回头。更不懂什么是永诀。当外公躺在那张冰冷的席子上时,我并不能感知到什么,还上前拉了拉他的手,无知也无畏地。毕竟,对于尚且年幼的我来说,他只是换了个地方静静安睡而已。
待稍长,懂得了生死无常,懂得了意外的猝不及防,才开始学会不舍。会厌恶离别,会害怕分开,可是,依旧不回头。因为怕一旦回了头,就不想再踏上未知的土地,不想离开熟悉的怀抱,不想一个人拖着沉重的行囊,奔赴迷茫的远方。
所以,妈妈总说,记得初中的时候送你上学,我就站在原地望着,望着,期待你回一次头,看看我向你挥动的双手——可你一次都没有回头,走得毫不留恋,一拐弯,就不见了人影。
那时正在读《红楼梦》,书中写林黛玉说:一聚一散最伤神,还不如不聚的好,所以向来喜散不喜聚。读来颇有一番感触,一时奉为圭臬:不聚哪来的散呢?不聚不也就免去散的烦忧,不就没有灞桥折柳的泪眼婆娑之苦了吗?
说是如此,但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所以,颠沛流离的杜甫会吟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豪情万丈的李白也唱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是天下人对相聚的欢喜,对团聚的思念,对离别的忧思,对离别的安慰。
的确如此。忙碌的日子稍好,一旦闲暇,就会情不自禁地想:你们在干什么?吃饭了吗?洗澡了吗?准备睡觉了罢?
总之,无事,只是散了,又想聚聚。
高中生活格外充实,只有双休才有短暂的家庭团聚。回忆起每次都略显匆忙的相会:飘香的饭菜、难得的饱觉、父母的叮咛……让我暂时停下在文山书海里遨游的脚步,感受到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惬意。
“聚”如此让人心驰神往,更显出“散”的不是了。“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份无奈怎能与“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情逸致相比?董卿在《朗读者》中曾说:“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相会有惊喜,分散剩寂寥。每当周日下午乘车返校,看见熟悉的校门,心里总会生出无限惆怅。
上大学了,家人送我到北京念书。出了站台,他们提着行李,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陪我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像是我忠诚的影子。找到学校接待新生的大巴后,又陪我排队,陪我填表,直到我上车安顿好了,他们才闲下来。学校的大巴还没开,爸妈站在车窗底下,陪我一起等着。
我隔着玻璃窗望着他们,车内的空调轰轰作响,车外的他们汗如雨下。
“回去吧,太热了!”我挥手示意。
他们却不愿离去,只是带着笑看着坐在窗边的我。人齐了,车缓缓移动,他们向我招手,我揭开帘子看着。
看着招手的他们,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
那一瞬间突然想哭。北京与贺州,坐火车要一天一夜,坐飞机要三个小时,我坐上这辆学校的大巴,即将和他们相隔千里。千里之外,是登高望远也望不见的青山,是迎风呼唤也没有回应的呐喊。目之所及,都是他乡风光。没了云雾缭绕的山峰,只剩一马平川的原野。
奇怪,我做过那么多心理建设,写过那么多次“茕茕孑立”“踽踽独行”的作文,但真正到我经历的时候,悲伤还是蔓延开来,要把我吞没在心潮的惊涛骇浪之下。
人终究是要长大的。我告诉自己,要学会告别,要习惯告别。世界这么大,要学会一个人坚强地走下去。就像莫泊桑说的,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我真的想学会咬着牙走过这一段路。
又是一年开学季,我又要独自一人踏上征途,突然想到龙应台说过的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渐行渐远吗?
我进了车站,妈妈打电话来。
“看到我了吗?我还在门口!”
我眯着眼睛,进站的人太多,我实在看不清楚。
“正在挥手那个!”
说着,我回头,就看见正对着的大门,那双挥舞着的手。
那是妈妈的手。
明明车站这么多关口闸机,这么多走来走去的工作人员,这么多提着大包小包的步履匆匆的旅客,但是我们却能恰好站在一条水平线上,遥遥相望。
有些东西就是剪不断的吧,就算我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依旧“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家乡和亲人,对我有自然的地心引力。
我对着那个方向,也笑着挥了挥手。
好像一瞬间,离别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沉重了。
因为我知道,我会回来。我可能会从这个人来人往的车站离开多次,但我终究会回来,无论是风尘仆仆,还是衣锦还乡。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会先到,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
所有在渡口分别的旅人,终究会在下一个路口相遇。我愿意为了下次相会,奔赴远方。离别的日子里,我将潜心教授的讲座、我将走进书香四溢的图书馆,我会在人群中大笑、我会勇敢地表达自己……
我想携着满天星斗,在花团锦簇的路上回归,然后,笑着对你们说:“好久不见。”(莫明璐)
编辑 李思叡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