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冬莲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和峰会”)创办20周年。20年来,老朋友如约而至,新朋友纷至沓来,我们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合作交流不断扩展……在第20届东博会和峰会召开之际,南国早报推出东博会和峰会特别报道“亲历·见证·记录”之“20年20人”,邀请20名参加过盛会的代表,听他们回顾20年来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
展会的一大作用是高效促成交易合作。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服务商广西会展时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才媛,2019年起参与东博会招展、贸易对接工作,撮合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参展商达成合作,亲历、见证东博会作为开放合作平台的魅力。
▲才媛(右)在往届东博会香港馆体验馆内参与互动。受访者供图
组织对接促成多项大合作
2016年,才媛以实习生的身份初次为东博会餐饮商提供服务。2019年,她加入广西国际博览集团,成为服务盛会的正式工作人员,工作不限于招商招展,例如组织一场东博会投融资项目对接会。
该场对接会收到170多个项目的参会回执信息。为提高对接效率,才媛事先为60多家企业、30多个园区一一配对,排好次序。为此,她精心准备了一张很大的对接图,以便“按图索骥”牵线搭桥。同时,邀请东盟十国产业园区推介会上的各园区负责人、项目经理参加对接会,并提前联系银行进驻,让达成合作意向的企业一转身就能洽谈融资合作。最终,这场预计参与人数70人的对接会来了120人,现场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配对企业占参会企业的40%,意向合作金额达3.2亿元人民币。
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很多企业、园区负责人无法现场参会,才媛将现场对接会变成了线上+线下举行的投资推介会。“一家做卫星通信的公司,在现场就签订了一个3亿多元人民币的订单。”她说,会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有参会企业联系这家卫星通信公司洽谈业务。
首次试水完全市场化招展
2022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第一大出口市场。第20届东博会首设纺织展区,才媛成为该展区招展负责人。
纺织展区实行完全市场化招展方式,要靠招展部门一个个寻找并对接企业需求。“企业是否参加也要看效果的。”才媛说,比如是否能很好地展示企业实力及产品、收获多少潜在客户、订单转化率有多少等都是企业参展的决定因素。由于纺织展是新展区,没有往届的数据做支撑,邀请企业参展面临不少困难。为此,才媛带领同事及志愿者提前几个月向企业发出数千封邀请函,一一回复电话答疑解惑,同时明确企业需求点,为企业寻找潜在合作项目或合作伙伴。
“普通观众看到东博会是9月中旬开幕,实际上很多工作提前三个月、半年甚至更早就开始了。”才媛说,为增强企业参展意愿,他们还通过沟通会、视频会等方式提前对接企业需求。8月25日,在一场面向越南的视频交流互动会上,才媛为广西一家企业争取到推介机会,有两三家越南企业对这家广西企业很感兴趣。
“如果越南企业来参展,双方就可以进行现场洽谈,进一步对接需求,生意很有可能就谈成了。”才媛说。
见证郊区变身繁华之地
才媛在广西出生长大。她记得,很早的时候,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所在地还是郊区。2002年,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建设,此后慢慢有了展馆、住宅区、商业体。现在,这里已成为南宁市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东博会举办之初,作为局外人的她得知里面的许多展品只展示不销售,很不理解。后来,她参加东博会招展、贸易对接工作后,才知道东博会是一个对接商机的平台,展出商品是为了谋求更大合作。现在,在东博会等平台的作用下,很多以前只展出不销售的东盟国家商品,在广西乃至全国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参加东博会的各国领导人、参展商也越来越多。
从以前的东博会旁观者、普通观众到现在的东博会展区组织者,才媛见证、亲历了东博会带来的变化。她表示,将继续服务好东博会,让这个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平台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文章>>>
20年20人丨邓良慧:与东博会结缘近10年,助力更多广西企业“走出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