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若凡
说起牙医,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拔牙、补牙的简单层面。在广西,有一群口腔医生已经在这个领域站得很高、走得很远。从数字建模到3D打印,从治疗口腔肿瘤到重塑骨骼结构,在口腔这个集中了最多人体功能的方寸之地,在精确到微米的微毫之间,他们用巧手修复伤痛,抚慰心灵,重塑尊严。
这个医师节,我们走近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以下简称口腔医院)的医生们,探寻小口腔里的大文章。
▲先进的口腔数字化印模技术。本文图片均由医院提供
有些疼痛不必忍,治牙也能舒适化
一躺上牙椅就开始紧张,听到牙钻的声音更是冷汗狂飙,心跳加速——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在医学上,这叫做牙科焦虑症。据统计,60%的人有牙科焦虑症,严重的甚至会因此拒绝看牙。这种情况在儿童中更多见。
口腔医院的医生每天都会遇到“看牙困难户”。近日,7岁的男孩彬彬(化名)被家长带到了儿童牙科诊室。孩子一张嘴,一股臭气扑面而来,往嘴里一看,医生直摇头——整口牙几乎全烂了。
彬彬的家长无奈地说,带他看牙“比去西天取经都难”,他害怕得连牙椅都不肯上。辗转多家医院、诊所,医生都表示搞不掂,这种“特困户”只能去口腔医院做全麻下口腔治疗。
所谓的全麻下口腔治疗,实际上是口腔舒适化治疗的一种类型。该院手术麻醉科主任施小彤介绍,传统观念里,看牙就是难受的,顶多打一针局麻,忍一忍就过去了。实际上,对于儿童,疼痛会让他们产生恐惧,影响后续治疗。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会因为疼痛造成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所以,疼痛其实没有必要忍。
▲小患者在接受口腔舒适化治疗。
随着麻醉医生从手术室走到了口腔门诊,镇静镇痛技术向门诊延伸,患者得以在无痛、安全甚至相对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治疗。目前,实施口腔舒适化治疗的医疗措施主要包括无痛注射、笑气镇静、口服镇静、静脉镇静、全身麻醉。
8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彬彬终于得以接受口腔治疗。两个小时里,医生为他拔了6个残根,做了6个牙冠,做了8颗根管治疗,补了6颗牙。一觉醒来,牙都治好了。
据了解,该院早在2004年就开始口腔舒适化治疗,目前每年有3000~4000名患者在无痛、舒适的状态下接受口腔治疗。
“无中生有”长新骨,微毫之间见功夫
还有一些患者走进口腔医院,不是为了看牙这么简单,他们面临更大的困境。
花季少女小恬是一名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尽管小时候接受过修复手术,但是这类患者往往伴有因上颌发育严重不足而导致下牙包裹上牙的问题,民间俗称“地包天”。小恬的整个青春期都处于容貌焦虑之中。经过咨询,她得知自己想要恢复正常面容,需要接受正颌手术。
正颌手术,便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改变畸形颌骨的位置而恢复正常的外形和美观,是名副其实的“改头换面”。
在口腔医院黄旋平教授的正颌团队那里,小恬第一次听说了“牵张成骨”技术。这种技术最大的魅力在于“无中生有”——通过特定的装置和治疗过程,可以在骨缺损的地方长出新的骨头来,既不需要在身体其他地方取骨头修复,又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骨增量。
解决小恬的“地包天”,需要把短了一截的上颌骨往前移动。黄旋平教授团队在小恬的上颌骨内植入一个牵张装置,每天往前移动1毫米,由于骨头生长的特性,这1毫米的间隙会很快长出新的骨头。就这样每天1毫米地前移,大约20天,上颌骨的位置终于与下颌骨持平。前后对比的图片,展现出惊人的效果。
说这是一次教科书级的手术,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我国医学院校口腔医学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科书里,“牵张成骨”这一章节正是由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正颌团队负责编写的。
更难得的是,与很多技术只停留在论文上不同,口腔医院的正颌团队在“牵张成骨”技术这一领域,有科研、有产品、有转化,比如核心的牵张装置,就是团队成员设计的,拥有多项专利。
一手向上攀高峰,一手向下济苍生
在口腔这个方寸之地,还会有癌症发生,比如舌癌、牙龈癌、颊癌等。
早在20多年前,该院口腔颌面外科在巫家晓教授的带领下已在区内率先开展了颌面颈部缺损的游离组织瓣血管化移植修复术,即通过切取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肉来修复切除口面部肿瘤后的缺损。随着多年来不断地开拓研究与发展创新,口腔颌面外科积极探索推行口腔癌的个性化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并在先进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实现数字化塑型,从而达到精准化重建恢复。比如,有的患者切除的范围较大,皮肤、牙齿、骨骼都已缺失,医生会用计算机模拟出需要修复的精准形状,运用3D打印技术进行模拟的骨骼手术,将术中所需和术后变化提前呈现,甚至可以在修补的骨头上同时做种植牙设计,实现最大程度的还原、修复。
在高精尖技术领域一路前行,医务人员们并没有忘记停下脚步,为需要帮助的群体伸出有力的援手。
作为一种常见出生缺陷,唇腭裂的发病率为1.6‰,意味着广西每年新增约1000名唇腭裂患儿。对于这些孩子,一次手术是无法完全治愈的,治疗周期从出生持续到成年。
▲李鸿艺医生(右)到西藏参与唇腭裂慈善项目,为当地患儿免费手术。
11年前,南宁市民黄女士和丈夫抱着出生仅两周的儿子丁丁(化名)来到口腔医院,找到了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李鸿艺。丁丁双侧唇腭裂,触目惊心的裂痕让夫妻俩心碎。事不宜迟,李鸿艺立即安排为丁丁做了术前正畸,6个月做唇裂手术,1岁半做腭裂手术,2022年做了牙槽手术……
这一整套治疗称为唇腭裂序列治疗,具有高度专业性,单纯的口腔科没法胜任如此复杂且长期的治疗过程。该院也是全国为数不多能够开展全套序列治疗的口腔医院。很多患者从出生就在这里接受治疗,还有不少是从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地慕名而来。
如今,丁丁已经11岁了,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经过多次精湛手术,从外部的嘴唇,到内部的腭部、牙槽,已基本修复得跟正常人无异,因此,他并没有容貌焦虑,学习成绩好,性格更好。每次回医院复诊,他隔着老远就会大声喊“李医生”,笑成一朵花。确实,这已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李医生陪伴了他整个的成长过程,不仅治愈身体上的裂痕,还修补易碎的心灵。看着儿子健康乐观的样子,回想起11年前的焦虑无助,丁丁妈妈给李鸿艺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感谢您给了孩子一个正常的人生!
口腔医院院作为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的定点医院,每年为七八百名患儿提供救助,助他们重展笑颜。此外,李鸿艺和同事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嫣然天使基金等慈善项目,将先进的唇腭裂医治技术带到云南、西藏、拉萨、新疆等偏远地区,为当地患儿免费进行手术,将希望播撒到更广阔的田野上。
一手向上,攀登高峰;一手向下,扶弱济困。这群白衣天使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医者的仁心、仁术。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程
校对 胡来彦
责编 杨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