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赵劲松
随着暑期到来,面对出笼的“神兽”,家长们都想省点心,各种以“研学”“实践”“拓展”“训练”等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也成为当下消费热点。然而,市面上的夏令营项目种类繁多,价格不一,如何避坑,又让家长开始犯难。7月8日,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崇左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暑期夏令营消费提示,提醒家长和学生选择夏令营要认准机构资质,注意合同规范,同时要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避免“花冤枉钱”。
夏令营种类五花八门 不少家长曾“踩坑”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市面上的夏令营种类五花八门,类型主要分为军事训练、野外生存拓展、社会实践、亲子营等,价格从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从6月开始,各类夏令营项目就在旅游销售平台上抢占C位,成为当下消费热点。
“针对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有多种主题营可供家长任意选择。”南宁一家旅游机构工作人员说,夏令营主要包括心智成长、军事拓展、体育训练等类型,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及夏令营的时间长短、地点、流程安排等因素来选择。
记者发现,除了一些机构的官网信息之外,也有人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发布夏令营活动,至于活动主办方、相关情况,则需要私下加联系方式后沟通。此外,由于市面上各种规模和资质的主办方不尽相同,也有一些家长反映夏令营活动宣传与实际不符,内容缩水,不如预想的那样满意。
选择资质齐全机构,身心安全放在首位
7月8日,针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夏令营项目,广西消委会联合崇左市消委会发布消费提示。
首先,要注意查看主办方资质,选择正规的、资质齐全的夏令营活动经营机构。要了解经营机构是以什么形式组织夏令营活动。以旅游形式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要具备经营旅游业务资质,消费者要拒绝无旅行社业务经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
对微信群、户外群、车友群、亲子群、夏令营等组团旅游形式,要提高警惕。以校外培训机构形式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要具备相关主管部门审批的经营资质,如体育夏令营涉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要查看经营机构证照信息。消费者对主办方的资质进行确认后,要选择信誉好、具备一定规模、安全措施齐全、服务水平高的经营机构。
注意查看主题内容和合同内容,约定双方必要的权利与义务,当心“团购旅游”“弯道超车”“提高免疫力体能培训”“锻炼意志力”等宣传噱头的夏令营。
消费者选择夏令营一定要签订合同,特别要明确夏令营线路、收费标准、时间日程、食宿标准、出行交通、师资力量、安全保障、纠纷处理约定等事项,对合同条款要仔细审核,避免“合同坑”。
注意收费价格陷阱和预付式消费。目前,市场上一些夏令营存在费用不透明、行程缩水的问题,打着“未包含费用”的擦边球,在低廉价格基础上,通过各种名义增加费用,以此变相提高总费用。消费者要警惕活动内容与收费价格不相符的情况,项目收费过高或过低都要留心,在报名前应该明确消费内容与金额。同时,消费者在面对培训类夏令营预付式消费时要谨慎对待,不要跟风购买“大礼包”,如支付费用超过5000元,要优先选择采取预付费存管的经营机构,降低消费风险。
注意人身安全和票据留存。消费者选择夏令营一定要把孩子的身心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理性消费。同时,要及时索要发票或其他缴费凭证,留存合同、单据、聊天截图、宣传海报截图和视频等。如遇到消费纠纷,及时与商家协商,如协商不成,可向12345或当地消委会进行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张若凡 戴昕明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