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晚安十点(2023.5.25)丨整齐划一的momo,都是谁呀

来源:南国早报App·晚安十点 发布时间:

10001eb9f60ab472409ef883c0e41a3c97bffc47cbb427082af26c2e13a28553630b9

圆脑袋、小爪爪,

脸上还带着一团腮红。

你有没有在社交平台上

见过这只粉色小恐龙?

↓↓↓

头像整齐、昵称统一,momo们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言,活跃于各个社交平台。有网友调侃:如今的互联网海域,随便丢块石头,都能砸中好几个momo。

网友自制“mo口普查统计”

↓↓↓

那么问题来了,momo到底是谁?

00001053a4bf5debb2341c39114d22416eecabf20d647d233a9e403e0e06145b60e07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mo”。其实,momo们并不是什么神秘组织。

起初,momo这个名字和头像只是新用户注册账号后自动生成的默认信息。就像很早之前的“佚名”一样,momo并非某个人的特定署名,而是一群互联网散户组成的匿名群体。

不少网友对此感到费解:人人追求独特性,为何momo们反其道而行?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搜”:互联网时代,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很多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冲浪足迹轻易被现实世界的熟人发现。隐藏自己,变成无个性群体中的一员,成为了不少人加入momo大军的原因。

另外,随着“人肉”“家访”越来越多地闯入个人空间,不少网友担心自己说的哪句话、留下的哪条痕迹被放大而遭到其他用户攻击。披上“马甲”,泯然众“mo”。有了集体掩护的身份,则可以极大减轻社交压力,更好地实现网络表达欲和分享欲。

000018f31700c354140208d994442a663a4e700fa9bbf1de281542f484adc25f28bf8一“mo”做事亿“mo”当

在社交平台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奇观“:momo们相互点赞、评论甚至吵架。笑过之后,谁也记不住这些留言者到底是哪个momo。

有网友表示,“变成momo”之后,更敢踊跃发言了,自我表达更大胆了,即便观点不被认同也没关系,“你怎么知道我是哪个momo”?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除了有趣,momo大军的存在,也给不少人带来了麻烦。有网友留言说,自从加入了momo大军,他开始肆无忌惮地在评论区发言了,“反正有别的momo替我背锅”。

这给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取名叫‘momo’的,恐怕都是键盘侠吧”……

一个“坏momo”,可能会“殃及池mo”,让集体承受骂名。

尽管如此,依然有越来越多的网友选择“打不过就加入”,主动将昵称、头像改成momo大军的格式。此外,还涌现出大批在恐龙形象基础上的个性化二创。“好巧,你也是momo。”

00001a6b6cc35e7e3c3f6b5c3e1300c6cbfe7d73750b6ef2f1ac94dbe6007d57f3fdd热评:“隐身”是权利,表达有边界

“万人如海一身藏”。momo一族把自己隐于角落,沉入茫茫网海,追求“泯然众人矣”的效果,无论出于“防搜”目的,希望免于被打扰,还是安于静默,不希望被聚焦,都是网友的正当诉求,值得理解。

momo进入大众视野之后,也引发了热议,比如有网友提醒“别用在网暴上”。其背景是,个别人披上“momo”这个马甲后,表达过于大胆,成为在网上横冲直闯的“键盘侠”,甚至无所顾忌地网暴他人,这显然不可取。

无论“mo”还是不“mo”,都应该有敬畏、守边界。原因很简单,momo这个名字和头像,既不是护身符,也不享受法外特权。如果表达乱了分寸,触碰了底线,哪怕匿于隐秘角落也会被找到。

momo一族的兴起,对相关平台来说,是检验也是考验。具体来说,既要保障他们的正当选择,也要防止有人搅浑水;既要让空间有弹性,也要维持好秩序。

说一千道一万,momo一族可以选择“默默”无闻,也要做到心中有“戒”,莫越界、莫踩线。守护良好的网络生态,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这下子

momo界怕是又要有许多新成员了

你是哪只momo?

自己能认出自己吗?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部分素材自央视网、小红书等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