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拍一部我们的《灌篮高手》有多难丨早报天天见·周一南风副刊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覃江宜

潮起三月三,“益”起看电影。4月20日至5月20日,由自治区电影局主办、广西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和南国早报承办的2023广西“三月三”观影惠民活动火热进行。近半个月来,院线里人气最高的电影是《灌篮高手》,一部动画电影不仅看得原著粉心潮澎湃,也让路人影迷们备感唏嘘——体育电影里有永恒的青春,它清澈却深邃,执着而动人,展示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渐渐已避而不谈的某些心事。那么,我们能拍出自己的《灌篮高手》吗?近年来的中国体育电影,为什么始终差一口气?

000011d2bee900c48a7ef9b7cf8e13ab50645c8383a7fcf45796f0b2c56110fae5043

青春,体育电影最好的模板

《灌篮高手》从二次元飞向了大银幕,在它身后还有一个热血沸腾的体育世界:例如从1981年开始连载的漫画《足球小将》,以及《网球王子》《棒球英豪》《棋魂》《排球少年》……不同运动领域都有自己的“樱木花道”与“流川枫”。

在电影的加持下,它们都有成为爆款的可能。一方面,独特的竞技内涵,赋予漫画人物鲜明的热血气质,如团结向上、顽强求胜、勇于超越,这本就是奥林匹克的真谛;另一方面,通过天马行空的“演义”,各种旁逸斜出的剧情,电影和漫画为体育打开了想象空间,增添了不少人性的温度。

中年人之所以对《灌篮高手》念念不忘,除了热爱的体育运动本身,还在于被这一群“非常男主角”撩拨起的情愫,对于早就告别青春期的他们来说弥足珍贵:每个人都可能会走过一段中二的历程,被情窦初开的爱恋牵引,被功课繁重的学业重压,自认为不被长辈或者老师理解,生活十面埋伏又孤立无援。

樱木花道、三井寿和流川枫,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少年们心底的幽暗,替他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是啊,被拒绝了一百次有什么好羞愧,失落的时光有什么不能面对,即便生活中有太多无法直视的麻烦,只要找到了真正的热爱,就什么都可以满不在乎。

观众能够看到,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些漫画人物从来就不是孤独的(即便是冷若冰霜的流川枫),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团队激励,被友情滋养,彼此追赶,也彼此成就——这大概就是青春本该有的样子,也是体育电影最好的模板。

000016999758f7bd4d6d2931b14e183664a4bd36192605f7d55392f9aa32f9580b7e9

遗憾,近年来“体育档”受冷

《灌篮高手》的待遇,大概能让近几年的中国体育电影同声一哭。

今年年初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从去年9月杀青之后一直在档期上流浪,多次定档、撤档,甚至今年春节档上映后紧急“回炉”;乘着冬奥会的东风,短道速滑题材的《我心飞扬》也经历过临时撤档又重新上映,最后在票房上毫无水花;反映女排光辉历程的《中国女排》,因为涉及真实人物,争议始终如影随形,上映时片名则改为了《夺冠》……

有没有发现,这些电影关注的多是宏大叙事,比如“零的突破”“连冠霸业”“一雪前耻”“东山再起”。题材是真实的,人物也是真实的,所以就把自己架在了半山腰进退两难——作为见证历史的当事人、或者熟知典故的体育迷,并不需要导演事无巨细地回溯过往,也无法容忍过火的解构和演绎;而作为一个纯粹的影迷、或者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又遗憾于电影“雷声大雨点小”,身临其境却走马观花,始终无法切进主角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不到他们在赛场之外的天地。

《夺冠》编剧张冀曾说:“要拍中国女排,很多历史时期躲不开,很多东西不敢触碰也没法触碰。”从《夺冠》到《中国乒乓》,这些电影加载了大量的“后期”,重配的台词不在少数,有的甚至顾及不到口型。于是陈可辛和邓超们明白了,体育电影并不好拍,尤其是试图以辉煌历史为背景、真人真事为卖点的体育电影。如果通篇拍得伟光正,就会像一张过曝的照片,什么都留存不下;如果拍得像《狐狸猎手》和《我,花样女王》一样直击灵魂,又会像烫手的山芋,根本端不上餐桌。

众口难调,要怎么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

00001657602e6dbcd1f93964395abe95105951d3a1d095f0e470948d1c22ebf4119ac

其实,我们想要的不只是赢

当下,体育电影还有一种套路,叫做“非赢不可”。故事主题一般都是逆袭,旋律是先抑后扬,通过某一场比赛扭转乾坤,然后一往无前地赢下去。比如《中国乒乓》的结尾,年轻队员在一场大胜后,意气风发地回应国外记者:“这场胜利,只是开始。”

有时候,真正让人动容的并不是“赢”。在《灌篮高手》的最后,主角们以一场惨败告别了全国大赛,一群人的梦想戛然而止。粉丝憎恨这个结尾,井上雄彦自己却心满意足:“对我来说,没有其他结局比这个结局更棒。”这样的情感,很多人直到多年以后才有所体会:原来失意的、遗憾的、错过的,才是大多数人的青春。

经典体育电影《飞鹰艾迪》中,主角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废材”,绰号“飞鹰艾迪”的迈克尔·爱德华兹,也是英国历史上首位跳台滑雪运动员,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上毫无疑问的垫底选手。他参加奥运会的经历,如同中国男足抓住规则漏洞,自费参加了一场世界杯决赛。尽管水平远远达不到参赛标准,但他的追梦故事依然成为了励志典型。那届冬奥会闭幕式上,时任冬奥会主席特意在演讲中给他点赞:“你的努力俘获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充满回忆。你创造了自己最好的表现,就像飞鹰一样翱翔!”

真正的体育精神是,每个人都能如爱德华兹一样寻获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就像在《五个扑水的少年》中,一群不被看好的中学生找到了想赢一次的决心。微小的光芒,也可以比太阳耀眼。这便是为什么在豆瓣评分上,小众题材的《激战》(自由搏击)、《破风》(公路自行车)等,都要高于《夺冠》《中国乒乓》。甚至奥运金牌屈指可数的印度,也产生过《摔跤吧!爸爸》这样的现实主义爆款。

如果要拍出自己的《灌篮高手》,中国体育电影首先要学会聚焦小人物,读懂凡人的喜怒哀乐,并且毫不掩饰地展示出来——别忘了《灌篮高手》电影的末尾,男主角宫城良田是如何回答母亲的:“那个叫山王的球队,感觉如何?”“我觉得……好可怕。”

我们需要光环耀眼的英雄,永不言败的偶像,也需要这样有血有肉的“嘴替”,替我们讲述一个属于咸鱼的梦想。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莫妮娜

校对 胡来彦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