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王斯 文/图
拟拍卖的一栋楼房被出租办了家幼儿园,法院打破常规带租拍卖,保障了孩子们的上学权;壮汉双语法官带领团队巡回办案,足迹踏遍法庭辖区的130多个村屯,审结的1300多个双语案件服判息诉率达到99.8%……3月30日下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广西法院系统先进代表见面会,3名全国优秀法官及两个先进集体代表讲述了他们努力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的故事。
▲广西法院系统先进代表见面会现场。
执行是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后一个环节,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赵会奋战在审判执行一线19年,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等称号。见面会上,她讲述了自己办过的一个执行案件,拟被拍卖的一栋楼房出租给个人办成了幼儿园。拍卖过程中,承租人希望法院能带租拍卖,让她在租期内继续经营幼儿园。
赵会说,像这种抵押权在前、租赁权在后的案件,按照惯例法院不带租拍卖。但该院打破惯例带租拍卖,经过竞拍,该楼房以大大超出申请人债权的金额成交,既兑现了申请人的权利,还保护了承租人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得到了继续上学的机会。
“刑事审判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贺州市平桂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陈梅娟是一名刑事法官,在她审理的何某华虐待一案中,何某华以暴力胁迫养女乞讨供其吃喝,讨不到钱就殴打养女。为让其养女能够回归健康温暖的家庭,陈梅娟积极联系养女的生父,与相关部门协调。刑事判决后,通过民事诉讼让养女判归生父抚养,给养女一个温暖的家。
“在法庭工作,大案要案不多,更多的是老百姓的家长里短。”钦州市钦北区人民法院大寺人民法庭庭长李钦城是广西法院系统首批壮汉双语法官,他带领双语团队进行巡回办案,经常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在一起农田相邻排水纠纷中,双方相争长达6年,被告是一名82岁的老人。
为了打开心结,李钦城把法庭搬到涉案农田里,最终老人同意原告在水田里修建一条宽50厘米的水渠,当天动工,当天履行完毕。据了解,该法庭审结的1300多个双语案件服判息诉率达到99.8%。
见面会现场,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和柳州市柳北区人民法院两个先进集体代表也讲述了他们的办案故事。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