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赵劲松 文/图
3月15日上午,南宁市兴宁区市场监管局在万国广场举办了“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公益咨询服务现场活动,设立假冒伪劣产品展示、检验检测等展台,教市民如何辨别烟、酒等商品真伪,并以案说法提醒消费者,在朋友圈购物维权难度大,购买贵重物品要慎重。
▲市场监管人员向消费者普及保健品知识。
在活动现场,烟酒、食品、药品、燃气灶、热水器、灭火器等日用品一字摆开,市场监管人员一一指导市民如何辨别真假,并指导消费者选用合格燃气灶具、消防器材,提醒保健食品选购注意事项。
▲市场监管人员教市民辨别燃气灶具品质。
如今,微信购物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选择,但假货、冒牌货、虚假宣传,有时也让“朋友”寒心,通过微信朋友圈购物而产生的消费纠纷也在逐年增多。在咨询台前,面对现场消费者的提问,市场监管人员以案说法。
吴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中看中了一款皮包,由于卖主是她多年的朋友,并称该款皮包从意大利带回国,绝对是正品,还有专柜小票。她花数万元买回皮包后,发现材质和做工很差,要求退货未果,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然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对消费者个人之间私下交易的纠纷,做出了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建议她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纠纷。
“在朋友圈购买贵重物品要特别谨慎,一旦发生纠纷很难维权。”市场监管人员说,这类经营活动多为个人行为,不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之列,一旦发生纠纷,很难确定责任主体,执法部门监管起来也有难度。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