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沉迷电视和游戏,父母的解决方法各不相同,其中不乏火上热搜的“奇招”,此前有父母让8岁孩子休学1周专打游戏,成功“治好了”游戏病。
对于这样的应对方式,网友们有赞同也有反对。
最近,深圳的黄先生也发现11岁的儿子凌晨还在玩手机游戏不睡觉,决定让他“玩个够”,当天监督他连续玩了17小时的手机。男孩终于求饶并写了保证书。
黄先生表示,儿子的身体很好,他才采用这种“熬鹰”的方法,不建议其他家长模仿。
黄先生的儿子笑笑(化名)今年11岁,正在读四年级。“8日凌晨1时多,我吃完夜宵上楼发现儿子还没睡,在偷玩手机。”黄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我们是允许他玩手机的,每天做完作业、家务、运动、阅读之后可以玩半小时,周末可以玩一小时。但我们肯定不允许他偷玩,三更半夜偷玩,会影响第二天上学。”
发现孩子偷玩后,黄先生想起之前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对夫妇用“熬鹰”的方法治理小孩爱看电视的毛病,便决定借鉴使用。他告诉儿子,可以一直玩到明天,玩到玩不下去为止,就是不能睡觉。
就这样,笑笑开始玩手机游戏,从凌晨1点半一直玩到早上7点半。看到儿子还未停下,黄先生果断向老师请了假,让他继续玩。到中午1时许,笑笑熬不住了,坐在椅子上打瞌睡,黄先生将他摇醒让他继续玩。
直到下午6点半,笑笑终于熬不住了,主动向父亲“求饶”。黄先生表示,从凌晨1点半开始,儿子一共连续玩了17小时的手机,期间瞌睡被摇醒五六次。
8日晚,黄先生继续监督笑笑完成了作业,打卡了英语单词,直到晚上11点半,笑笑才被奶奶赶去睡觉了。
在爸爸的教育下,笑笑写下了保证书,保证之后只在完成课业后玩手机,每天晚上11点之前睡觉。
“从7号在学校午休之后,再到8号晚11点半,他大概34小时没有休息。”黄先生表示,“我是对小孩身心体能上有个非常清晰的认知,才敢用这个方法,他经常运动游泳、骑行、爬山、徒步穿越等,身体很健康。所以此方法不提倡模仿使用,真使用也请一定要给吃给喝,以防真发生危险。”
黄先生的家人得知黄先生采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表示了支持。黄先生在向老师请假前征求了太太的意见,太太直接致电乐乐教育了他一通,但也同意了“请假玩游戏”。“我是支持孩子爸爸的教育方法的,”黄先生的太太告诉记者,“只要别出手打他就行。”
不能让家长独自面对教育难题
如何让孩子适当乐于其中而不沉迷玩手机,这是家长们必须修读的一课,也是社会需要求解的课题。
评论员熊丙奇认为,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但在如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方面,不少家长缺乏正确的方法。实际上,这需要家长多陪伴孩子,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与广泛兴趣。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家长要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不要急火攻心想“一招制胜”把孩子从沉迷中拉出来,还应该多以陪伴教育帮助孩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这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但从现实看,治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很难“一禁了之”,而是需要监管部门、游戏平台与家长各司其职。监管部门要严格督促游戏平台落实防沉迷规定,压实游戏平台的责任,不能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多花时间陪伴、教育、引导孩子。
毕竟,即便禁止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如果家长不履行监护责任,未成年人还是可用父母或其他成人长辈的账号玩游戏。作为家长,不能只把责任推给监管机构与游戏平台,而很少反思自己的问题,或者寄希望于能有什么“妙招”,让孩子戒掉手机。
部分没有合法资质的戒网瘾机构由此出现,这些机构采取的“矫正”措施,基本上就是高强度体力劳动,甚至是棍棒体罚,被“矫正”的孩子由于无法承受体罚就“承诺”不再打游戏。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经过“矫正”后变乖了,认为“矫正”很有效,而这种“矫正”往往并不科学,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又沉迷游戏,还有的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就像上文提到的连玩手机17小时的“反向教育”,如果这一场景出现在某家戒网瘾机构中,想必会被认为是对孩子进行不让睡觉的精神折磨,所以这种教育方式需要把握好尺度。可以理解家长面对孩子沉迷其中的焦虑,为此,一方面要清朗网络、游戏环境,严格建立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统,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起矫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救助体系。不能让家长独自面对这一问题,而需要学校、社区成立公益机构,招募专业人员,与家长一起采取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做法,通过陪伴教育、生活教育,让孩子摆脱网瘾。
虽然教育方式不尽相同,
但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大家有什么育儿心得?
欢迎留言分享~
来源:930老友记综合极目新闻、九派新闻、红星新闻等
编辑 戴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