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覃江宜
“刘三姐”是广西最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而电影《刘三姐》是名片上最闪耀的金边,曾激起了一个时代掷地有声的回响。通过黄婉秋的演绎,过去那些存在传说里的、活跃于舞台上的歌仙形象,开始在现代人心里有了具体的落点,激起了深层的精神共鸣。回望过去,那个年代的《刘三姐》是突破性的。展望未来,关于刘三姐的艺术创作也应该不断跨界、融合、创新,在与时俱进中找准新的方向。
你为什么对她念念不忘
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刘三姐的民间故事搬上银屏,彩调剧和歌舞剧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电影让人耳目一新。因清纯美丽的形象和生动质朴的表演,黄婉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顶流”,时至今日依然影响深远,在2005年国内媒体评选的《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中,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榜上有名。
“刘三姐”因何成为中国影史影响最大、最久远的银幕形象之一?那是因为从民间神话中的“嘹三妹”,到人间烟火里的“刘三姐”,“歌仙”的主题和意象实现了升级。在一批老艺术家的创作中,刘三姐人美歌甜的形象、惩恶扬善的机智、热爱生活的态度,借助电影的艺术呈现深入人心,连带影片中的歌曲也被广为传唱,并成为广西山歌的标准范本。
这就是为什么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能成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壮族地区人们的生活,蕴藏了壮族的歌圩风俗和好歌传统,并寄托了当时人们朴素的情感。在70后和80后的回忆里,她的歌声是童年时代耳熟能详的调子;在50后60后的心目中,刘三姐是少年时代英姿飒爽的偶像;而再资深一点的观众,还会把刘三姐看成是与世俗抗争的、自由恋爱的时代榜样。
用今天的话来说:刘三姐,太飒了!
需要新的时代经典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产品需求的多元化,关于刘三姐的艺术创作也在更新。过去这些年,无论是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还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老歌新唱,都是对刘三姐不同角度的解读与重构,丰富了这一艺术形象的现代范式,并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不过,遗憾的是再没出现过电影《刘三姐》那样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现象级作品。在抖音等社交网络,传唱度最高、改编最多的广西山歌,也依然是电影里的经典唱段——城市化发展和现代化生活,将年轻人带离了山歌创作的语境,连带着一贯最接地气的“刘三姐”,也变得有点“高不可攀”。
关于这一点,黄婉秋看得清楚,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她说:“现在的90后、00后对‘刘三姐’文化接受情况如何?我认为代沟确实存在。年轻一代的成长更为国际化,总体来说喜欢节奏快的文艺作品。《刘三姐》问世时,戏曲正是社会主流文艺形式, 戏曲是慢文化,它的创作、表演、节奏相对较慢……传统文艺作品如果内容缺乏新意,脱离了时代主题,很难吸引到年轻一代的观众。”
这样的情形并不是“刘三姐”们希望看到的,因为在这个文化符号里承载着一种独属于广西的情感底色,也是几代人刻进DNA的文化基因。那些模仿歌手林俊杰、在互联网上翻唱“浪漫广西”的年轻人,都是刘三姐潜在的传承人。
期待刘三姐再“燃”起来
黄婉秋期待的是,“刘三姐文化”应该具有跨越时代的文化内涵,就像她当年的演绎,正映衬了近期很火的“小姨文化”——回过头看,黄婉秋的电影版“刘三姐”正是今天人们追捧的“大女主”,不同于传统语境的想象模板,坚定地选择自己生活路径,书写更为丰富的女性命运。观众由此认识到:原来一个风华正茂的农家少女,可以拥有这样旺盛的生命力,这么畅快地生活与歌唱。 未来的“刘三姐”也应该这样,活成一个时代最自由最生动的模样。
近年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火爆出圈,传统文化得以坐上“时光机”与当代年轻人迅速产生共鸣与连接。同时,《大圣归来》《哪吒》等国漫崛起,一个个经典艺术形象焕发新生,又让网友们纷纷感慨:童年记忆燃起来了!
它们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文化内核的重塑,不仅仅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再现来制造情怀,而是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回望过去的故事,关怀当下的议题,引起共鸣和反思,在狂飙突进的经济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中把握民族的脉动。
由此看来,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丝毫不减,而传统文化也正可以通过更丰富的方式渗入当代人的生活。“刘三姐”的故事情节和表现形式,自然有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就好比从一幅画中延伸出的舞剧《只此青绿》,线索一直存在于我们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之中。一种形象、一段素材、一个符号,在包容、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发下,被全新的方式演绎、诠释和融合,指向一个异彩纷呈的新天地。
赛博朋克或神话故事里的刘三姐?也许吧,有什么不可能呢!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莫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