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唐建富
平坦的水泥路蜿蜒连接村落,整洁宽敞的养殖大棚崭新亮眼,鱼虾不时在水塘网箱中跃出,“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优良农副产品的招牌随处可见,桂林银行帮扶三农的宣传栏显示出这是一片活跃着金融人的热土……这是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兔年春节后在玉林市走访看到的景象。
玉林农业发达,但部分养殖业因缺乏有效抵押物和担保措施,融资受限。桂林银行玉林分行通过实行活体抵押登记解决权属确认难题,以及实施“数字监控”动态监测机制,创新运用生物物联网技术(电子围栏+猪脸识别)赋能贷后风险管理,以“生猪活体+保险保单+生物物联网技术+银行授信”活体抵押贷款标准化流程,促使生猪养殖业有了广阔的“起飞跑道”。
科技赋能 生猪抵押背后的大突破
过去老乡们养牛养猪,大多是祖传方式,把牛羊猪鸡养大不难,但如何“出好肉”“出好品牌”是不易跨越的门槛,而资金不足更是阻碍养殖户孵化出致富“金蛋”的难题。
“养殖要扩大,要上新台阶,需要科技和资金双辅助,要改变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养殖手法,必须要破局。”1月下旬,在玉林陆川县某农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大棚内,公司负责人坦言,“电子围栏+猪脸识别”这么一个小改变,成为“金融+科技”的大突破。
畜牧业养殖抵押物是活物,以往在金融抵押贷款层面上,存在难以评估的硬伤——“哪头猪、哪种猪、存活否”等都无法精准识别。为解决这个痛点,桂林银行玉林分行通过实行活体抵押登记,并运用物联网、生物物联网技术对猪场进行监控,在有效落实生猪活体抵押担保的同时,也完成了监控抵押物存活情况的手续,解决了活体抵押物“是否存活”和“它在哪”的问题。
▲桂林银行客户经理深入养殖场,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唐建富摄
春节后的暖阳中,在北流市六靖镇镇南村,广西犇牛农牧总经理高家钦已开启新一年的工作。他引入的西门塔尔牛开发体系及无污染养殖技术,推动了当地农户认养,目前他的养殖场规模突破1万平方米。从当初筹措生产资金捉襟见肘,到踌躇满志扩大经营,这其中有着桂林银行北流支行的助力——通过多次上门走访和调研,该支行向广西犇牛农牧提供了200万元的资金授信,用于扩大养殖规模,有了资金的加持,高家钦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以后我们还会扩大养殖规模,希望推进‘公司+农户’形式的可持续发展”。
量身定制 田埂上流动着金融力量
“资金紧张,数目不小,求人借钱,开口总是难……”村民老陈是玉林兴业县大平山镇田寮村的生猪养殖户,他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存栏300头生猪。受饲料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影响,且养殖压力日益加大,使得他愁眉不展。
桂林银行工作人员在走访兴业县某饲料公司时,了解到养殖户资金紧张的情况,立刻走访老陈及有类似情况的养殖户,为他们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很快20万元的信贷资金打到了老陈账户。“没想到我们这行也可以向银行贷款,有了20万元资金,不怕猪崽断粮了!”老陈脸上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记者走访了解到,前期租赁场地、搭建大棚、建设循环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以及购买幼仔、饲料等对于个体养殖户来说投入非常大,但这类资产因无法办理产权,养殖户没有抵押物,有些只能依靠民间借贷,融资成本较高。
此次信贷业务是桂林银行玉林分行与广西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在创新银担合作方式的积极探索,与桂林银行“富农贷”产品相结合,解决了养殖户没有抵押物导致的融资难题。看到老陈此次贷款落地,不少养殖户跃跃欲试,纷纷咨询并表达了贷款意愿。
“放羊大王”是北流市白马镇根垌村的何成文身上显著的标签。10年前,他是初入行的木匠,却不幸意外受伤失去了半只手掌。回乡开启“羊倌”事业,也曾遇到资金瓶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找到桂林银行北流白马小微支行,“你们看看我的情况可以申请‘富农贷’吗?”
▲“富农贷”带来的20万元贷款让何成文的养殖业快速发展。 桂林银行供图
白马小微支行客户经理随即来到了何成文的养殖场实地调研,并为他制订了专门的融资方案,随后顺利申请了“富农贷”20万元贷款,帮助他渡过了资金难关。
以上正是桂林银行“富农贷”落地开花的案例,对助推当地养殖产业健康发展,解决推动乡村振兴的融资需求具有借鉴意义。
打通数据 让农产品从农田到菜市场
“去年我们加盟了‘牛太宗’卖牛肉,收益非常可观。”和记者聊起卖牛肉的收益,北流市北流镇的罗先生憨憨地笑起来。原本只是养殖户的他,加盟了当地的连锁牛肉专营店。“卖牛肉我们在行,但涉及营业执照注册、电子收款账号这些,就搞不懂了。”针对以上痛点,桂林银行北流支行推出的“政银合作——营业网点即可营业执照注册”模式,在营业网点帮助客户整理、录入营业执照申请材料,并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一站式为企业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和收款码牌,配套最高50万元的经营流水贷额度。
据桂林银行北流支行负责人介绍,农户前来网点注册营业执照,线上审核通过后,前往办证大厅领证即可,网点工作人员接受过办证业务培训,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指导农户顺利办证。
除了大笔的养殖贷款,农户们日常用到的金融支付场景也不少——网购家电、给孩子转学杂费、养老医疗保险……以往只能“连蒙带猜”般摸索使用,如今有了流动的“金融老师”。
“每个星期,在村里总会看到站长在田间地头进行金融科普的身影。”1月30日,北流市隆盛镇的徐康金笑着说,一些村民遇到手机收款转款的问题时,就拿本子记下来,等着站长来帮忙。村民们口中的站长,正是一个个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桂林银行特邀的当地村贤,他们负责的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不仅可以进行存款和现金汇款,还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交水电费、话费,并涵盖招工需求、培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桂林银行强化科技赋能,依托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为客户提供多元、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科技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还主动对接红十字、养老医疗保险、农家书屋等民生类资源,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让金融便捷的春雨惠泽在田间地头。
编辑 陈程、戴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