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晚安十点(2022.12.25)丨这项传统技艺快没落了,南宁还有人在坚持!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游拥军 文/图

10001089523611a28afcf972c8dcfb5fdc5be9accbacbf4836b40c055af0e56e6ab94

当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成为主流摄影工具后,传统暗房也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曾几何时,对于很多摄影人来说,暗房是一个神圣而神秘的存在。据了解,南宁(包括高校)现存的传统暗房极少,这些暗房人严格坚守着工匠精神,以让影像更好地呈现。

.

▲李祖荣正在帮影友冲洗底片。

在这个数码时代重识暗房,也是在重拾时代记忆。在南宁凤岭一处住宅楼的车库里,50多岁的李祖荣就坚守着这样一间暗房。

000011d2bee900c48a7ef9b7cf8e13ab50645c8383a7fcf45796f0b2c56110fae5043

从小熏陶,接触暗房已超过40年

 “新中国成立前,我家就开有一家照相馆。”李祖荣骄傲地说。20世纪40年代,他的外公就在南宁金狮巷开了一家“广州照相馆”,他的舅舅也传承了这样的技艺。

▲李祖荣正在认真查看一张底片。

我从7岁开始就经常到照相馆玩耍,8岁就会调焦按快门了,因为擅自闯入暗房放进了白光还被大人骂过。一晃,40多年了。”李祖荣回忆说,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对那间黑暗的房子产生了兴趣。

那时只有表现好了,方才被允许进入暗房观摩,小小年纪的李祖荣,在暗房里看一下午都不觉得累。直到他小学毕业,心性定了一些,家人才开始给他传授暗房的各项技术。

000016999758f7bd4d6d2931b14e183664a4bd36192605f7d55392f9aa32f9580b7e9

时代变迁,数码消灭了绝大多数暗房

从胶片摄影大热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00年后数码技术大举来袭,暗房日渐衰落。如今,大浪淘沙过后,黑白胶片和手工印放成了老一批摄影人才能理解的技艺。

▲李祖荣现在很多工作都是通过数码完成的。

“我并不排斥数码摄影,相反,我现在的很多摄影工具都是数码的,数码确实让摄影得到普及,而且有着极大的便利。但相对于银盐等传统摄影工艺来说,数码影像是平板、平滑、二维的,虽然能做到很精细,但缺少了银盐在不同光线下的深浅堆砌,仿佛缺少了一丝灵魂。”李祖荣说。

▲李祖荣的干燥柜里不仅有很多放大镜头,还有很多他收藏的古董相机。

在21世纪初,很多人把传统暗房拆的拆、卖的卖,但李祖荣却坚守着自己的理念,执着追求银盐堆砌照片的灵魂。

00001657602e6dbcd1f93964395abe95105951d3a1d095f0e470948d1c22ebf4119ac

技艺回流,传统暗房再受青睐

在暗袋里把胶卷卷起来放进显影罐,然后把显影罐从暗袋里拿出来,全程在暗袋里凭着手感进行配药、显影、停显、定影、水洗……李祖荣行云流水地冲洗着影友拿过来的胶卷,他家里的卫生间、厨房、卧室甚至客厅都被他在深夜拉上窗帘改造成了暗房。

▲李祖荣对一张底片进行放大操作。

“温度15℃,D76显影液显影12分,定影8分,水洗10分……温度18℃,D23显影液显影10分,定影10分,水洗15分……”有了暗房后,李祖荣就把当初疑惑的事情全做了一遍,还把各项试验数据和样品记录粘贴了一大本。

▲李祖荣通过颗粒放大器进行对焦。

在摄影圈有这样一个说法,“三分拍、七分做”:一张好照片,拍得好只是一方面,要成为摄影作品,还有七成的功夫都在暗房里。按数码时代的说法,暗房师的工作就相当于手工给照片做PS。手工印放出来的照片效果,每张都不完全一样。同一张底片,洗出三四张各个部位的实纸,从中决定这张照片的最终放大方案。

▲各个部位的实片,将决定底片方法的方案。

5年前,李祖荣慢慢发现身边玩传统摄影的人又多了起来,有手工冲放需求的人也慢慢多了。“当你看到一片叶子或一个小场景,会被突然打动。我透过暗房,释放出底片的各种可能性,让大家产生不同的阅读感知。”李祖荣说。

▲李祖荣把定影液倒入显影罐中。

传统摄影重新出圈,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没落的传统暗房。李祖荣很高兴他的坚守是正确的,当很多人来问他传统摄影和暗房要怎么做时,他都会回答:“你要是喜欢,那就去做,剩下的拿回来交给我,等你看到自己的作品一点点从显影液中显现出来的那种欣喜感,就是答案。”

你小时候有没有拍过胶片照片

评论区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