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母是八旬老人,重度瘫痪的儿子小陈36岁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残疾人、社会爱心人士和残联工作人员组成,每天的主要事务就是探讨小陈家的吃喝拉撒各种事项。原来,这个家庭的困境打动了这个特殊的群体,从今年5月份开始,双方紧密联系,小陈一家开始得到包括爱心送餐、康复理疗在内的各种暖心服务。
爱心送餐,送去温暖
11月27日上午10时50分许,一名中年男子提着一个红色袋子,走进了来宾市桂中大道一家餐饮店,里面的工作人员早就在等他了。见了面,双方一边寒暄,一边往两个盒子里装食物。蓝色的多层饭盒装饭,粉红色的保温盒装菜。工作人员麻利地将蒜苗炒肉等菜肴装进保温盒:“他家人爱吃辣椒。”“知道啦,已经拌在小菜里了。”
▲爱心餐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彭瑶孙(左)在为小陈一家准备午餐。本文图片均由黄女士提供
中年男子叫彭瑶孙,也是一名残疾人。记者注意到,他穿着蓝色马甲,上面有“来宾市肢残人协会志愿服务队”字样。他熟练地拧上保温盒盖,将饭菜装进一个红色袋子,打声招呼就快步走出了门,上了一辆三轮车。他此行的目的地是车程十多分钟的某单位宿舍区。只见他提着袋子,快步走进了宿舍区二楼,敲响了一户人家的大门,门很快就开了,迎接他的是一张老太太的笑脸。彭瑶孙的任务就是尽快到达老人家中,让他们一家三口吃上热乎的饭菜。将饭菜送到后,他并未立刻走开,而是对老人嘘寒问暖拉起了家常。
排班接力,形成制度
接过彭瑶孙送来的饭菜,陈老先生赶紧去厨房拿起碗筷,给儿子分了餐,跟老伴开心地吃了起来。“我儿子现在已经习惯了吃爱心午餐,他每天都盼着志愿者来。”老两口表示,这饭菜饱含关爱,让儿子心里多了一份念想和快乐,也极大地减轻了老两口的负担。
据来宾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宗就介绍,爱心送餐筹划已久,今年5月份开始进行。一开始,助残志愿者在城区各街道入户走访,发现一些家庭的情况特殊,陈家就在其中。陈老先生82岁,爱人已满79岁,照料儿子、买菜做饭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协会跟社会爱心组织负责人联系到了爱心赞助方,又动员协会成员和爱心人士,组成了服务保障团队,爱心午餐构想得以实施。
▲两位老人开心就餐。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多个商家提供爱心午餐,其中一个午托机构负责每周一至周五的餐食,周末另有商家提供;送餐方面,志愿者群体实行排班轮流制。为了每天准时、准点送达,还专门创建了微信群,组建起爱心送餐队伍。此外,在送餐过程中,助残志愿者还会了解小陈及两位老人的口味需求,尽量给他们送去分量足、味道可口的饭菜。
如今,彭瑶孙负责周一至周五送餐,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周末则另有志愿者接班。他说:“看到他们家这么艰难,我心里不好受,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帮一点是一点,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队伍壮大,服务暖心
陈老先生说,这些助残志愿者跟他们早已亲如一家,除了准时送餐外,还常常嘘寒问暖打电话,不仅关心家里的生活情况,还经常给他家搞卫生,帮忙买菜购物,帮小陈保持个人卫生,带医护人员上门做理疗按摩……这些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种种暖心服务让他们感动不已。
▲志愿者上门给小陈按摩,照顾他的生活。
陈宗就表示,随着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他们计划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肢残人家庭。目前又确定了两户人家作为拓展服务的对象,将为他们提供爱心送餐和一系列家庭关爱服务。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