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秋冬季是候鸟大规模南迁和集群越冬的季节,作为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广西,在过去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公众行动起来,成为爱鸟护鸟的重要力量。即日起,南国早报推出“那些鸟儿来广西”系列报道,讲述那些“鸟人”和候鸟的故事,同时思考人与鸟类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白腹海雕和栗鸢,出现次数最少的“明星”
作为出色的捕猎者,白腹海雕被称为鸟中的“战斗机”,其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海岸及海岛,我国广东、香港等地有少量记录。2015年系统性监测至今,北海冠头岭仅在2016年、2020年和2021年各有一笔白腹海雕幼鸟的记录。
与白腹海雕不同,栗鸢历史分布区曾至长江以南多省份,但近年来我国对它的观测记录极其稀少。通常在迁徙季早期,冠头岭会有少量栗鸢幼鸟过境记录。
“还有白肩雕和短趾雕,有时一年只能看到一只,有时一只都没有。”美境自然科学顾问师旭分析,这些雕的种群比较少,尤其是白肩雕和白腹海雕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全球都比较稀有和罕见。
黄胸鹀,极度濒危的禾花雀
提起黄胸鹀(wū),很多人会觉得很陌生,但说到它的另一个名字——禾花雀,大家可能会说:“哦,原来是它!”
在上世纪80年代,这种曾经最为常见、喜结大群飞来南方越冬的小型鸣禽,由于部分地区消费市场对它们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引起大量捕杀,其种群数量呈现明显的逐年减少趋势。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中,黄胸鹀的评级从2004年的近危(NT)、2008年易危(VU)、2013年濒危(EN),连跳三级升至了2017年的极危(CR)。
为保护黄胸鹀,我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已出现恢复的迹象,尤其是近几年,仅黄胸鹀在广西的观察记录数据,就有了较显著的增加。
蛇雕,吃蛇如嗍面的猛禽
迁徙途经广西的大部分猛禽属于旅鸟,它们在广西稍作休整后,会沿着广西的海岸线飞往东南亚国家,比如蛇雕和凤头蜂鹰。
与其他会捕食各种中小型动物的猛禽不同,蛇雕的主食就是蛇,不管是无毒蛇还是剧毒蛇,它都照吃不误。
据悉,蛇雕的视力极好,即使在三百米的高空中也能轻易发现地面上爬行的蛇类。找到蛇后,它们会迅速地俯冲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抓住并死死地按住蛇。
蛇雕的颚部肌肉发达,能直接将蛇头咬碎,然后将蛇囫囵吞枣般生吞下肚,就像嗍面条。
动态篇
10月18日至20日,北海冠头岭迎来猛禽迁徙盛况,连续三天出现“千猛日”(指一天内迁徙过境的猛禽数量超1000只)。高峰时段,数百只猛禽汇集在天空中形成“鹰河”。南国早报记者获悉,截至10月29日晚,冠头岭今年监测到的过境猛禽逾1.2万只。近年来,过境猛禽和在北海越冬的候鸟数量呈逐年稳定趋势。
位于东亚—澳大利亚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北海冠头岭,是我国大陆东部秋季迁徙路上大部分猛禽的必经之路,也是广西唯一的猛禽持续监测点。今年9月26日,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中文简称美境自然)组织猛禽监测员来到冠头岭上,开始一年一度的猛禽迁徙监测工作。
“随着北风刮起,加上冷空气南下,今年秋季迁徙的猛禽已陆续抵达北海。”美境自然秘书长陶镜如告诉记者,今年共有16名专业监测员和54名公众监测员参与猛禽监测工作,截至10月29日晚,冠头岭共记录到27种共12103只过境猛禽,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红脚隼(sǔn)、灰脸鵟(kuáng)鹰和凤头蜂鹰。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8日至20日,冠头岭迎来三个“千猛日”,其中20日达到2050只次。在高峰时段,数百只红脚隼浩浩荡荡,汇集在天空中形成一条长达数公里的“鹰河”,场面壮观。
同样让监测员欣喜的是,今年,短趾雕、靴隼雕等罕见猛禽也在冠头岭惊艳亮相,其中短趾雕是时隔五年后重现冠头岭。连日来,来自北京、广东、重庆以及四川等多地的观鸟爱好者在冠头岭架起“长枪短炮”,只为一睹猛禽风采。
据鸟类专家介绍,这些猛禽在长期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迁徙节律,这是影响猛禽迁徙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气候、温度、风向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猛禽迁徙。
从往年情况看,每年10月中下旬,北海都会迎来猛禽迁徙的高峰期,冠头岭也因此成为国内“观猛”胜地。
“除了冠头岭,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涠洲岛和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区域都能看到候鸟越冬的身影,其中不乏勺嘴鹬(yù)、黑脸琵鹭和白腹海雕等珍稀鸟类。”陶镜如介绍说,过去十余年,随着北海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迁徙过境的猛禽数量和在北海越冬的候鸟呈逐年稳定趋势。
----------------------------
点击图片参与有奖趣味问答↓↓↓测测那些明星候鸟,你了解多少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