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国—东盟博览会有不同的“入口”,比如随处可见的好物和美食,又比如层出不穷的酷炫科技——新技术每年都在重塑大众的认知,有些人就像未来与现在之间的“导游”,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日新月异的新世界。
▲走进“元宇宙”沉浸式体验馆,可通过身体的移动感受在异空间的视界。
漫步在本届东博会的先进技术展区,在“元宇宙”沉浸式体验馆排了半小时的队以后,我一度忐忑得像站在未知世界的入口。“元宇宙”是什么,我们这些科幻爱好者已经通过电影和电子游戏获得了足够的体察:它可以看成是《黑客帝国》里的“矩阵”,也是《头号玩家》中的“绿洲”,还是《失控玩家》中的“自由城”,一种冲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能够以数字科技替代现实肉身的“黑科技”。第一次在家门口的亲密接触,我能从“元宇宙”中获得什么体验呢?
短短的两分钟“试水”,我化身一名车间主任,巡视着自己的生产车间,面前的流水线作业会随着走动而位移,远景和近景的景深切换相当流畅,甚至多走了两步,我还从工作台上不小心“跌落”,视界随之发生了变化。“今后不管你在世界各地哪一个角落,都可以身临其境到工厂一线去指导工作”,工作人员在门口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介绍,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必须承认,与加入了各种声光效果、视听震撼的电影相比,这次走马观花的经历并不算得惊艳。工作人员谢绝了我走出“车间”,到其他场景看一看的请求,我等看客并未从“元宇宙”中穿门而过,但大家都开开心心地摸到了门边,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探索未知是如此艰深的过程,没有谁可以一蹴而就,尽管一些科幻作品让我们对种种尖端科技好像了如指掌,可一旦要落入生活的实处,它们往往表现得像神话一样高冷。
幸运的是,这是个一转眼沧海桑田的奔腾年代,检索最早几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新闻报道就知道,当时媒体追逐的尖端科技曾经是“自动刺绣”和“激光打印”,是“抗衰老的美容苹果”“五彩斑斓的彩茧”“好吃不上火的辣椒”,还有“可以监控犯罪分子、空中拍摄地面图像的微型无人机”……才短短的十几年,它们已经成为了你我的日常生活,梦想成真的速度总是快得难以置信。
所以,当观众在展区的“超低温冷疗仪”前徘徊,可能会想到詹妮弗·劳伦斯和“星爵”主演的《太空旅客》,以及刘慈欣笔下磅礴的《三体》,也许用不了太长时间,人类真的可以借助低温休眠技术实现跨越时空的星际旅行;眼见今年的“视觉识别分选机器人”按照花色精准分类摆放所有扑克牌,难道你没有想到奥斯卡影帝威尔·史密斯的经典作品《我,机器人》?或许很快,人们就可以让爱车去接送孩子乃至赚钱养家了,“你已经是辆成熟的智能汽车了,该学会自己开滴滴了”。
试想一下,10年后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个什么样子?也许现实世界和数字生活会深度融合,更深入的了解,带来更全面的合作。我们可以把意识上传网络,自由穿梭在一个无限真实的“元宇宙”里,把不同国家的各个城市连成一片“新大陆”,出门就是吉隆坡,转角来到新加坡,直走回到西乡塘——在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似乎没有什么不可能。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