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你知道你吃的螺蛳是这么养出来的吗?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数:489 发布时间: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编辑:莫妮娜 记者:张文卉/文 邹财麟/图
广西稻田养螺助推螺蛳粉产业发展

你知道你吃的螺蛳从哪里来吗?近日,“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福建举行,和全国其他地区养鱼养虾不同的是,广西的亮点在于在稻田里养螺。一般情况下,小的螺蛳被送去螺蛳粉店熬汤,大的直接进入夜宵摊供食客们“撩螺”。记者了解到,广西的螺蛳养殖面积超6.5万亩,产量超2万吨,为柳州螺蛳粉产业“从小到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

水稻与螺蛳和谐共生

8月27日,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团城村里,陆德志承包的稻田有些还未收割,阳光下,稻苗给田里的螺蛳洒下一片阴凉;另一块田里的晚稻秧苗刚刚长整齐,在半清澈的水中,依稀可以看到一颗颗黑乎乎的螺蛳静静躺在泥中,随手一捞就有五六颗。

▲在稻谷下生长的田螺。 本文图片均由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刚下完一场大雨,稻田里的水位比较高,陆德志的堂弟拿着桶,在田里摸索了一会,桶里的底部就装了一层全身是苔藓的螺蛳。

▲陆先生在稻田里摸田螺。

“300亩稻田,已经收了两次螺,目前供不应求。”2021年,一次到柳州游玩时,陆德志无意中接触到稻田养螺的模式,随即就回到南宁承包了300多亩农田,亩产约1000公斤,目前已经是不少螺蛳粉店和夜宵摊的螺蛳供应商。

记者了解到,稻田养殖的螺蛳规格一般分成小、中、大三个规格,其中小螺的直径在1.2厘米左右,这种规格通常是用于螺狮粉熬汤的原料,熬上2-3个小时后,螺蛳粉的汤浓郁鲜美;中螺和大螺的直径在1.2-2厘米左右,直接供应给夜宵摊,用于“撩螺”。

▲田螺根据不同尺寸分“汤螺”“炒螺”,按不同价格来销售。

在南宁市埌西市场的一家连锁品牌螺蛳店里,吃粉的客人络绎不绝,汤料里的螺蛳就来自陆德志的稻田,“每天给他们供应的螺蛳在300公斤左右”。

夜晚,南宁市各个夜市灯火通明,稻田里的螺狮再次登场,配上烧烤、啤酒,深受人们的喜爱,先慢慢吮吸螺的汁,再挑出螺肉,满口螺香。陆德志表示,南宁本地养殖的螺蛳基本上不够供应,有时免不了要从区内外调货,比如柳州、湖北、安徽等地。

小小田螺助推螺蛳粉产业 

石螺,是消费者最常吃的品种,生活在溪水和清净水中,喜欢阳光,以藻类、苔藓等水生植物为食料。在池塘、水沟边,四季皆可摸到。

肥美的螺肉,是广西最寻常的食物,也是本地人最引以为傲的撩人美味。吃螺蛳粉,喝一口鲜香的螺汤,对于广西人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螺蛳粉的产地柳州,养螺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稻田里养螺的技术已成熟,养殖面积6万亩,占全区的90%以上。

螺蛳,作为柳州螺蛳粉的重要原材料之一,需求量极大,也给大力发展田螺创造了一个机遇。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在标准化“田螺养殖”的示范带动下,8万亩保水田的天然田螺从此进入商品时代。

▲广西福诚生态农业科技稻螺养殖基地承包的农田全貌。

2017年以来,柳州市开始螺蛳养殖基地建设,发展多种成熟的稻田养螺共生模式,实现了“稻不减产、稳粮增收、一水两用、绿色发展”。

记者了解到,过去柳州本土的螺蛳粉生产厂家大多要从湖北等地采购石螺,不但货源不稳定,而且新鲜度也大打折扣。如今螺蛳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增加,让企业极大减少了生产成本。

陆德志也表示,未来将扩大稻田养螺面积,提高产量,对接柳州的袋装螺蛳粉企业,进一步拓宽产业链。

对稻螺养殖给予补助

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现有稻田面积2310万亩,保水田1627万亩,其中超过1000万亩的保水田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近年来,广西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2亿元,摸索和总结出具有广西特色、适合广西发展的“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十大模式”,全区稻渔综合种养总体规模达120万亩,其中,“广西三江模式”获评为全国渔业扶贫以及南方丘陵山区产业扶贫典型范例。

为调动养殖户积极性,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支持有条件的市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补助螺蛳养殖。如柳州市对发展“广西三江模式”稻螺养殖、低产田主养螺蛳、稻(藕)田套养螺蛳的主体,亩均增加500—1200元的补助。

▲陆先生在农田边展示摸到的田螺。

记者了解到,围绕螺蛳粉产业发展需求,广西目前确定螺蛳养殖的主推品种为梨形环棱螺(石螺)、中华圆田螺2个品种,总结出“稻+螺”“稻+螺+虾”等成熟养殖模式,在柳州市螺蛳养殖核心示范基地,稻田亩产鲜螺超过1300公斤。

为促进产销衔接,广西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为螺蛳粉生产企业与螺蛳养殖企业搭桥牵线,线上线下结合拓展市场,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螺蛳精深加工,研发螺蛳酱包、膨化食品、预制菜品等,抢占发展先机。

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获悉,稻田养螺的模式从柳州开始,逐渐在全区铺开,目前全区螺蛳养殖面积超6.5万亩,产量超2万吨,助推柳州螺蛳粉在8年时间从“小米粉”发展为超500亿元规模的“大产业”,创造3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2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近万元。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