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记者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全区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去年8月,广西制定并实施《广西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通过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千企科技创新、科技强农、科技惠民、创新功能区提升六大工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发布会现场。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陈溯摄
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2家企业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西大学王双飞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联合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
千企科技创新工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悉,2021年共有3207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1106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截至目前,瞪羚企业累计132家。
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2021年共有5951户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加计扣除金额243.3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60.83亿元。落实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政策,奖补资金近6.2亿元,惠及企业2020家。
在科技强农方面,围绕林业、果蔬、粮食等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种业技术攻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科技项目83项,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50个,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6项,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入重大引领性技术。
在科技惠民方面,科技保障医疗健康能效加强,认定7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新药品种(含原料药)、18个快速诊断试剂(试剂盒)产品获批上市。科技护航生态环境成效彰显。实现环境质量监测PPP模式示范项目全国“零突破”、秸秆焚烧综合立体监控网“零突破”。
此外,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质增效。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增长率首次进入全国前十,柳州高新区在2021年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评价中获评优秀。崇左市自治区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启动建设。南宁市获得首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认定。贺州市获批建设国家火炬贺州平桂碳酸钙特色产业基地。
据悉,2021年,全区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68%;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61%;科技成果转化累计1300多项;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达93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0.78%提升到2021年的0.82%(预测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25.2%;技术合同成交额总额突破1000亿元。
下一步,广西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