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植物的枝、叶、茎、皮都能被用来进行手工编织,制作出各类实用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古老的编织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所幸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曾放弃对传统技艺的追求,他们将八桂大地的丰富自然资源与生活中的诗意在指尖融合,编织出了完美的答卷。
▲博白藤编制品。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刘豫摄
刚柔并济,藤条人生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人们对藤的记忆,和夏天分不开。藤床、藤椅、藤包、藤篮……藤编作的器物,自有一种清凉、古朴、雅致和天然的气质。近日,一场名为“我们如何共同生活?”的展览在南宁举行,艺术家们将博白藤编以装置、影像等形式一一陈列于堂前,让更多的观众能就近欣赏与了解广西藤编艺术。
博白藤编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在当地,有不少制作玩具、装饰品等小件家居用品的藤编加工厂。这些藤编产品轻巧、美观、耐用,颇受海外市场青睐。
杨宝珠在博白与编织行业打交道已有20多年,说起藤编技艺一肚子门道。“一件好的藤制品,要经过选料、制作底面模型、喷漆、编织、涂药水、晒干、上膜等一系列工序,缺一不可。”说起藤编行业现状,杨宝珠有些感叹:“目前原材料供应不足、专业人手紧张,这个行业发展并不乐观。”
一根根细长的藤条在指间翻飞、灵活穿梭,弯、折、穿、插,压一挑一,身旁一侧是编织好的椅子、篮子。这是博白水鸡坡村民汤奶奶的日常生活场景,与藤条缠绕折回了40多年,她早已为自己编织出了如藤条一般刚柔并济的人生。在她看来,编织是一门复杂的工艺,每天数万次机械动作是对编织人的极大考验。“现在编藤的年轻人少了,都是老人在做。”对于未来,汤奶奶表示,“我会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
▲汤奶奶在制作藤编。白漪旎摄
清香缭绕,竹篾穿插
在灵山县,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当地的人们喜欢在门前屋后种植竹子。勤劳的先辈们慢慢学会了利用竹子编织器物,把竹子变成一件件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以方便生活起居,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灵山竹编工艺。
灵山县平南镇硖木村,夏天的夜晚天气闷热,村民往往都会走出家门,边劳作边纳凉,坐在路灯下编制竹筐。竹子在他们手中经分篾、刮青、剖丝等多道工序后成为竹篾,一根根厚薄均匀、粗细一致的竹篾在他们灵巧的指尖来回穿插,不一会竹筐的雏形就显现出来。大人们在编织,孩童们就在一边玩耍。夏夜里欢声笑语,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
灵山竹编工艺传承人刘家盛师傅告诉记者,这是他儿时最熟悉的画面。10岁时,他便跟随家人学习竹编工艺,至今接触竹编手艺已有近50年。
刘家盛介绍,在灵山当地,每户人家基本都擅长竹器编织,世代相传,所编织的箩筐、簸箕、提篮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工序上都要经过选竹、去青、剖篾等步骤,“其中选竹子尤为重要,以3年竹龄,在黄泥土上、并且是半山坡生长的竹子最优。”刘家盛表示,当地制作的竹编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美观耐用。
“竹编技艺既是我们本地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村民收入的一个来源。”刘家盛表示,在灵山平南镇和烟墩镇的编织农户超过2000多人。“我和女儿还会利用互联网直播销售,创新产品形式,让更多人看到广西的竹编产品”。
▲村民在整理席草。受访者供图
织草为艺,一席传承
在宾阳县宾州镇孟村,能看到一种特别的草杆,村民们都称它为席草杆,由席草杆编织而成的草席,曾是不少家庭的标配。纯手工制成的席草杆草席算不上精细,甚至还有一丝粗糙,但不论气温多高,这种草席总能带来温润的凉意,以及略含泥土味的植物清香,是许多人难忘的儿时回忆。2018年,这一项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床好草席,从“种草”开始。立春前后是种植席草的好时机,因席草受空气湿度的影响较大,太干席草易脆、太潮湿易长花斑,所以村民们必须定期检查席草的“健康情况”,每个月都需进行施肥,并除去影响席草生长的野杂草。到了7月,村民将席草收割,按长短分拣,先选长席草再选短席草,然后根据草的长短编织不同宽度的草席。
“打草席需要两人合作,一人坐在编织架侧面叉草,另一人坐在编织架的正面压扣,织席时,一人递席草,一人编织。”传承人、孟村村民黄荣金告诉记者,自己从小便跟着父母学习打草席,收割下来的席草杆被反复晒干,扎成一捆一捆的放在家中,之后要经过抖草、织席、晒席等多道繁琐的工序才能完成一张舒适清凉的草席。席草有头有尾,递席草的人要将席草头尾轮流递给织席人,这样才既结实又美观。
“现在村子里有十户左右的居民还在织草席,会这项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黄荣金说,制作草席的原材料都是自然生长,草席的数量也不是很多,再加上用作凉席的材料越来越多,投入时间大、收入少,他也很担心这项手艺能不能传承下去。
一草一席,承载的是情感,编织的是技艺,传承的是文化。孟村曾被称为“草席村”,随着时代的变迁,草席已经逐渐被凉席取代,但“草席村”依然有像黄荣金一样的村民坚持着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子孙们记住老一辈的睿智和勤劳。
征稿启事
本报《南风》副刊刊发内容涵括广西风土人情专访、人物传记,散文、随笔、诗歌、小说,书画、摄影作品,书评、影评、剧评等。欢迎广大读者和文学艺术爱好者投稿,来稿必须为原创,请勿一稿多投。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投稿电子邮箱:ngzbnffk2022@126.com
地址:南宁市民主路21号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早报《南风》副刊
电话:0771-56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