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7月23日宣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
世卫组织评估认为,猴痘疫情在全球以及除欧洲外的其他地区是中等风险,在欧洲地区的风险是高风险。猴痘疫情还存在进一步国际传播的明显风险。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简而言之,我们目前面临一场通过新的传播方式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的疫情,我们对其了解太少”,它符合《国际卫生条例》关于“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
世卫组织6月23日召开关于猴痘疫情的突发事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6月25日,世卫组织宣布,猴痘疫情暂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时世卫组织收到了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40例猴痘病例报告。
但近一个月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更多的猴痘病例。截至目前,已有75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超过1.6万例猴痘病例。7月21日,世卫组织再次召开关于猴痘疫情的突发事件委员会会议,但突发事件委员会未能就猴痘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达成一致。
依据2005年制定的《国际卫生条例》,突发事件委员会评估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向世卫组织总干事提出建议,最终由世卫组织总干事决定是否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技术指南介绍,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最早于1958年在绿猴中被发现。猴痘过去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1%~10%,通过接种疫苗可以获得有效保护。由于在1980年消灭了天花并随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正痘病毒。
技术指南介绍,猴痘的潜伏期为5到21天,多为6到13天,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疼、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90%的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淋巴结肿大,发病1到3天后出现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