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打算手头的5万闲钱在银行存久点,一问理财经理,才得知5年期利率只有2.75%,3年期利率反而有3.15%。所以我就选择存了3年的定期。”杭州的黄女士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问。
通常,市民普遍认为在银行的存款期限越长,利率也会越高。
于是,记者打开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看到如果将20000元存在“个人人民币3年期整存争取存款”,执行的年利率为2.85%,预计到期利息为1710元。页面上还显示“多存10000元,年化利率预计至2.98%”。
而如果将20000元存在“个人人民币5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年化利率2.75%,5年到期利息预计2750元。
但将50000元存5年期,显示执行利率2.75%,预计到期利息6875元。
那么银行的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利率出现了“倒挂”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
“现行的利率报价一方面隐含了市场对利率未来会下行的预期,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出于资金成本的考虑,更欢迎期限较短的存款资金。”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今年以来,央行采取包括降准在内的多种货币政策措施,从而加大了市场流动性,银行间的流动性非常充裕,所以银行不差钱;
二是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叠加疫情的冲击,部分银行认为长期利率会下行;
三是今年以来整个资本市场震荡较大,市民的投资偏好下降,更多人偏向于存款,银行的存款增长很好,贷款却放不出去。
“当然不同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是不一样的,它对存款的定价和策略也不一样。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于3年期存款利率,只是在部分银行发生。而且,即使是同一家银行,在不同的时点、不同的阶段,它的存款策略和定价策略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前几天因为临近月末和半年末,一些银行反而上调了存款利率。” 董希淼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