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送教下基层”活动暨广西蛇伤与急性中毒规范化救治培训班举行。广西的毒蛇数量和种类都在全国位居前列,活动旨在将蛇伤救治知识传递给基层医务人员和老百姓,从蛇口中挽救更多的生命。
国家卫健委2021年发布的《常见动物咬伤诊疗规范》中指出,我国每年的蛇咬伤病例达数百万,毒蛇咬伤为10~30万人,70%以上是青壮年,其中25%~30%致残,死亡率高达5%。广西是毒蛇咬伤的高发地区。
广西蛇类研究会会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其斌教授介绍,广西地处亚热带,环境很适合蛇类生存,蛇咬伤事件较为常见。与其他的动物咬伤不同,毒蛇咬伤情况非常紧急,比如眼镜王蛇,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过山风”,伤者最快可在3分钟内毒发死亡,广西就曾出现过人员被眼镜王蛇咬后5分钟毒发死亡的事件。因此,及时有效的救治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致死致残率。
据介绍,广西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区的有效蛇伤救治网络,包括九大蛇伤救治中心,以及十多个分中心,此外各县也有蛇伤救治点,备有抗蛇毒血清等蛇伤治疗设备、药物。
然而,毒蛇咬伤救治需要争分夺秒,更关键的是现场第一时间的紧急处置。李其斌说,一些错误的处置方式会适得其反,有人被毒蛇咬伤后因为恐惧而逃跑,或是试图用喝酒把毒逼出来,这些都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蛇毒更快扩散。还有人被咬后不立即送医,而是去找蛇药、民间草药等,这些药物无论是外敷还是内服,均起效慢,会耽误宝贵的救治时机。因此,科学的救治知识不仅要教给基层医务人员,还必须传递给老百姓。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介绍,此次在广西的活动主要面向基层医务人员和老百姓,普及规范的蛇咬伤救治流程,同时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每年发生蛇咬伤的数量、毒蛇咬伤的比例、致死致残率等,进而形成蛇咬伤地图、图谱,为医务人员、公众提供更详细的蛇咬伤防治指南。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