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常态化推进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国家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定于6月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引导群众主动防范风险、自觉远离非法集资,共同守护美好生活。目前,全国正在大力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通过解析目前养老领域常见的非法集资类型和典型案例,增强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和辨析能力,守护好老年人钱袋子。
1.非法集资的定义
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7号),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其中,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
2.非法集资常见套路
非法集资违法犯罪分子为了引诱群众上当受骗,达到非法集资目的,通常采取以下手段骗取群众信任。
(一)装点公司门面,营造实力假象
不法分子往往成立公司,办理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貌似合法,实则没有金融资质。这些公司或办公地点高档豪华,或宣传国资背景,或投入重金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包装宣传,或在高档场所举行推介会、知识讲座,邀请名人、学者和官员站台造势,展示与领导合影及各种奖项,欺骗性更强。
(二)编造投资项目,引诱群众上当
从过去的农林矿业开发、民间借贷、房地产销售、原始股发行、加盟经营等形式逐渐升级包装为投资理财、财富管理、金融互助理财、海外上市、私募股权等形形色色的理财项目,并且承诺有担保、可回购、低风险、高回报等。
(三)混淆投资概念,常人难以判断
不法分子把在地方股交中心挂牌吹成上市,把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混淆是在纳斯达克上市;有的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等新的名词迷惑群众,假称新投资工具或金融产品;有的利用专卖、代理、加盟连锁、消费增值返利、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方式,欺骗群众投资。
(四)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致富”神话
高利引诱,是所有诈骗犯罪分子欺骗群众的不二法门。不法分子一开始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然后是拆东墙补西墙,用后来人的钱兑现先前的本息,等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携款潜逃。
3.防范非法集资“三要、三不要”
一要理性,不要侥幸。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不是圈套就是陷阱。要坚守理性底线,想想自己懂不懂,比比风险大不大,看看收益水平合不合实际,问问家人朋友怎么看,不要被赌博心态和侥幸心理蒙蔽双眼。
二要稳健,不要冒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还可能是投资骗局,投一次就血本无归!要合理评估自身承受能力,审慎确定风险承担意愿,不冒险投资。
三要警惕,不要盲目。“收益丰厚、条件诱人、机会难得、名额有限”都很可能是忽悠,一定要警惕、警惕、再警惕。多留个心眼儿,绝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随大流”投资。
4.常见的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类型
(一)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非法集资
一些机构明显超过床位供给能力承诺服务,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名义,以向会员收取高额会员费、保证金或为会员卡充值等形式非法集资。
(二)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非法集资
一些机构或企业打着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以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或者以长期出租养老床位、销售养老公寓使用权等名义,通过返本销售、售后返租、约定回购、承诺高额利息、“私募基金”等形式非法集资。
(三)以销售“老年产品”为名非法集资
一些企业不具有销售商品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为主要目的,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检、免费旅游、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欺骗、诱导老年群体,实施非法集资的行为。
(四)以宣称“以房养老”为名非法集资
一些企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通过召开推介会、社区宣传等方式,诱使老年人签订“借贷”或者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抵押房屋以获得出借资金,再将资金购买其“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等进行非法集资。
5.涉老领域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案情介绍:2017年6月,A市排查中发现某健康咨询有限公司存在重大非法集资嫌疑。经立案侦查,该公司系某投资集团(注册地为外省B市)全资控股的子公司。该投资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在全国多地设立子公司,通过发放传单、电话推销、召开推介会、组织旅游及口口相传等方式,向老年人推介老年公寓、养老院项目,以“预付养老床位”“养老产业投资”“书画艺术品投资”为幌子,宣称“一万元理财每月返一百,年收益率高达11%”等,吸引老年人投资理财。短短3个月,吸收资金过亿。至案发,A市已抓获犯罪嫌疑人16人,移送起诉13人,冻结涉案资金100余万元。
6.案例警示
养老服务产业是非法集资重灾区。该类企业一般都不具备实施养老服务或提供养老产品的资格,建议中老年朋友:
一要“看”,公司有无民政部门颁发的经营“养老业务”许可,有无向社会融资资质;
二要“问”,多征询子女、法律工作者意见,或者听取民政、公安、人民银行、银保监以及地方金融监管等部门专业意见和建议;
三要“学”,多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学习报刊书籍,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主办:广西银保监局
承办:广西银行业协会
广西保险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