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给孩子郑重准备一次草药浴;把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发饰融入“麽乜”的创作,并制作衍生品;越来越多的村民学起了“渡河公”制作,增加农闲时的收入……眼下,这些端午传统重新融入了现代生活,为生活注入历史的雅趣。
做麽乜,母女搭档代代传
裁布、烫布、填香料、缝制、搭配装饰穗子……每年端午节前,百色一条老街上,黄桂珍都要忙活上一段时间,一针一线地缝制一批麽乜。
▲黄桂珍在向游客介绍麽乜。受访者供图
“麽乜是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我们不能任其消失。”66岁的黄桂珍很清楚,作为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连接的是一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因此,她还在坚持思考和摸索,制作出富有时代元素的麽乜。
黄桂珍会给麽乜“穿上”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同时采用具有壮族特色的织锦布料,添加刺绣元素等,使其更符合当下人的审美。
▲黄桂珍制作的麽乜“穿上”具有广西特色的服饰。受访者供图
“女儿是我的第一个徒弟。”如今,黄桂珍的女儿林坚也加入到传承麽乜的队伍中,至今已近十年。为了扩大麽乜的流传范围,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她们开始尝试制作衍生产品。耳环、胸针、挂饰……经过黄桂珍母女的创新加工,越来越多人了解了麽乜 ,爱上了广西传统文化。
“渡河公”,老一辈人最真挚的祝福
00后石濮华是上林县“渡河公”代表性传承人黄福连的孙子,在他的记忆里,端午这天,三里镇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地来到南边的汇水河畔,在自制的小船里放上“渡河公”、粽子,点上红蜡烛,再让小船沿河漂流,大家吟咏祈祷词,放渡之后泼水沾喜气。
▲壮族渡河公节·渡渡河公(广西上林县三里镇,2016年)梁汉昌摄
石濮华说,“渡河公”仪式是大家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护佑自己及家人幸福安康,“节日该有的仪式感,一点都不能少”。
“奶奶一年四季都在做‘渡河公’,还在楼顶上种了艾草,家里总是充斥着艾草的清香。”石濮华说。割下艾叶晒干,剪出“渡河公”的衣服、头巾等,搭配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奶奶的一针一线下,憨态可掬的“小布人”诞生了。在老人眼里,“渡河公”代表着最真挚的祝福,把“渡河公”挂在后辈脖子上,保佑他们健康成长。
▲黄福连制作的“渡河公”。石濮华摄
石濮华说,这些年镇上出现了不少“渡娘”,大家利用农闲、劳作之余,制作手工艺品增加收入。黄福连对此表示:“一想到这样,我就很开心,多年来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赶药市,延续父辈文化坚守
“我的父亲是个民间中医,小时候,每年端午他都会带我去赶药市。”说到靖西端午药市,周玲想起的是儿时的自己牵着父亲的大手,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画面。
▲村民在药市上卖草药 。靖西文化馆供图
父亲曾告诉周玲,从祖辈开始,当地农民就有在农闲时上山采药,待到圩日赶集的习惯。端午节当天,天刚蒙蒙亮,小贩们便从四面八方涌来,集中在县城中心路段,摆出各自从山林野地采挖的药材,待价而沽。中午时,赶药市的人越来越多,本来还是“一”字形的药市逐渐向周边发散,变成“米”字形,市场喧闹嘈杂,人头攒动。
家中老人也会趁机带孩子赶药市,因为“端午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药性最强的时候”,老人坚信,孩子在药市饱吸“百药之气”,往后一年里就会少生病或不生病。
“鸡血藤、金线莲、半枫荷……药市里有很多奇珍异草,我每年只有这么一次机会,能跟着父亲去‘开眼界’。”周玲的父亲常把“农村无杂草,懂得全是宝。”挂在嘴边,那些摆在药市摊位前的花草藤蔓、枯枝树皮、茎叶薯块,在识货人的眼里就是宝贝。
▲壮族端午节·采集中草药(广西田林县定安镇,2016年)梁汉昌摄
在周玲看来,赶药市是靖西端午节的一大特点,它不仅是当地丰富药材资源的展销会,更是传承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和端午民俗文化的舞台。如今,在南宁定居的她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端午,她给孩子准备了草药浴,但她更希望,有一天也能牵着孩子的手,回靖西赶一次药市。
相关新闻
从“八仙过海”到百舸争流,南宁“龙舟之乡”的前世今生| 端午之“变”·龙舟篇①
造船的人已经老了,而龙舟越来越“年轻”| 端午之“变”·龙舟篇②
佩戴麽乜、挂“渡河公”……除了赛龙舟,广西还有这些独特的端午习俗 | 端午之“变”·风俗篇①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