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较为平坦开阔的土坡,就能支起白色幕布。满天繁星之下,光影流动,坐在幕布前的老人和孩童,聚精会神。电影传出的少数民族语对白,和远处山寨的侧影融汇在一起,浑然一体。这样的场景,是乡村最美的景致之一。
记者在采访广西少数民族语配音演员时发现,站在银幕背后的他们,多年来,一直坚持行走在村落之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奉献着那一份美丽。
放电影引来方园百里乡亲
1987年,19岁的韦启江进入东兰县电影公司工作,一眨眼,已是35年过去。“我放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太久了,不记得咯。”虽然忘了电影的名字,但是观影的场景,韦启江至今依然牢牢记得:“那时候,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看,大多数盘腿席地而坐。电影放了整整一个晚上,大家都看得很投入,特别安静。电影放完了,观众都不肯离去,拉着我的手问‘下一次什么时候来?放什么电影?’”
从此,农村电影放映就在韦启江的心中扎下了根。无论要走多远的路、无论遇上刮风还是下雨,他都没有停歇过。
如果去的村落偏僻,有时候韦启江还得留下来住一宿。他记得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在1996年。那一年,他和同事到东兰县金谷乡一个村子放电影,“我们挑着担子,坐了船,还走了好久的山路才到了那里。那次一待就是12天”。
周围村子的村民都闻讯赶来,每个人见着韦启江,迎面就是一句:“听说有电影看?放多久?你别回去了好不好?”到了要走的那天,老乡们拉着韦启江的手,红了眼眶,这画面让韦启江至今难忘。令他欣慰的是,这些年随着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当地已经有村民自发组成了电影放映队,定期为村民放映电影。
吃百家饭,睡百家床
“各位村民,今天晚上在村里的活动场放映电影《孝顺媳妇》,欢迎大家来观看!”2019年末,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坪村雨梅屯的广播响起,乡村电影放映员马丹华和搭档带着电影放映设备来了。
在活动场所,搭起幕布,摆好放映机和音箱,再把凳子一张张放好……这套流程对于放映了27年电影的马丹华来说再熟悉不过。在热闹的音乐声中,村民们热情地叫着“马姐”,三三两两聚拢而来,等待“露天影院”的开演。
“我最初参加放映队的时候,放映员要用扁担挑着五六十斤的设备去村里”。马丹华告诉记者,自己1992年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起初那些年,自己一直“吃百家饭,睡百家床”。以前的乡村交通不畅,很多地方没有通车,她和同事就用肩膀扛着放映机、发电机等设备,去给村里的老乡们放电影,路上迷路、摔跤,借宿在村民家,都是很平常的事。
“看到村民们看电影时幸福的样子,自己就很开心。”2019年,退休后的马丹华仍继续坚持电影工作,为老乡们带去更多的欢乐。
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就够了
“我是真喜欢放电影,一辈子能干好这一件事就足够了。”说起电影放映,55岁放映员吴春十分自豪,“我每次放映时都特别开心,基本上场场爆满,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每一个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吴春表示,现在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平坦的水泥路,村民们出行也十分方便。现在放电影只需要一台数字放映机和幕布,把电接通,幕布拉起来,再加上音箱,这样一场露天电影就能开始了。
“生活条件好了,喜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农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吴春说,村民们还提出建议,他们喜欢看喜剧片和以农村为背景的电影,希望放映队多放一些。
“电影银幕深深地刻在我心里,只要我还能干,我会一直干下去。”一台放映机、一张幕布、几盘胶卷就是吴春一生的良伴,“村民们看了电影能高兴,就是给我最好的回报了”。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