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智能手机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基本生活设备,但仍有不少人不会使用智能机,尤其是老年人。今年“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是“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这表明“银发族”的数字生活日益受到重视。南国早报特别推出主题策划,探访陷入“数字鸿沟”的“前浪”,追问社会各界的“适老化”努力,共同寻找解决和作出的应对之道,助力老年群体享受美好数字化生活。
================================================================================================
超30款App上线“大字模式”……不让老人被智能化“抛弃”,可以做点啥
“操作流程全靠背”“怕被盗不敢用网银”这些头疼经历,你家老人有吗
出行打车、网络购物、医院挂号、在线订票……日常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是一台手机解决不了的。在众多年轻人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一部分老年人却落在了后面。由于对智能手机和数字应用的生疏,很多“前浪”还没回过神来,就发现自己难以逾越“数字鸿沟”。
1.遍布荆棘的手机学习之路
“实在是太复杂了,我弄不太明白。”赖阿姨的手指在屏幕上颤巍巍地滑动,她眯着眼睛,想从微信通讯录里找到目标,但一堆花花绿绿的头像让她感到有些吃力,最后不得不戴上老花镜。
“以前的老人机就那么几个键,很容易记住,用起来也简单。现在换上智能机反倒让我犯迷糊了,光练习划屏幕就练了很久,用指甲不行,手上沾了水也不行。”赖阿姨对之前的老人机念念不忘,儿子转给她的这台二手智能机似乎并未给她带来便利。
赖阿姨以前没有用过电脑,对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似的“分屏”“多界面”没有概念,所有的操作流程、顺序全靠生记硬背。光是熟悉智能手机的一些关键功能和设置,赖阿姨就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学了忘,忘了学,反复过数十次。
由于记忆力已大不如前,她的学习之路遍布荆棘。用手机拍照、查看照片、用微信发语音……刚上幼儿园的孙女玩起手机来得心应手。赖阿姨说:“我感觉自己还不如三岁的孙女。”
赖阿姨的遭遇,是目前60岁以上的部分“老年网民”的缩影。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年龄因素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南宁多个小区调查走访获悉,“使用应用”“下载应用”“修改设置”这三项,是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遇到的三大难题。
▲在智能数字化时代,没有或不会用智能机,生活中会有诸多不便。
2.难以跨过的移动支付“门槛”
黄阿姨是南宁市良庆区某村村民,时常到凤岭南一家菜市场摆摊售卖自家种的青菜。之前,因为没有收款码只能收现金,黄阿姨常常是同伴中最后一个收摊的人。
后来,黄阿姨把儿媳的收款码摆在菜摊上,果然比以前卖得快。可是回家后,黄阿姨有好几次和儿媳盘点时发现收款有短缺,“肯定是有人假装转款蒙骗我”。于是,黄阿姨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找一起摆摊的“老友”帮忙:先用“老友”的收款码收款,“老友”再用现金结给她。
“以前用的老人机无法绑定,现在有了一个二手智能机,但是还不敢用。”黄阿姨坦言,目前为止,她从未在网上买过东西。她早已习惯使用现金和存折,对于把钱“放”在手机里有一种天然的抗拒。黄阿姨说:“万一手机掉了怎么办?万一被盗刷了怎么办?”
黄阿姨的矛盾心理,反映了一部分老年人的看法。记者了解到,因为“不太了解”“弄不明白”,有些老年人担心上当受骗,不大愿意使用移动支付。对于金钱和个人信息安全性的担忧,是大部分老人对智能支付避而远之的主要原因。
▲智能手机、各种APP应用复杂的操作,往往会把老年人搞得晕头转向。
3.“为码所困”的出行生活
据媒体报道,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安徽亳州的一位大爷多次乘车被拒,他无奈之下欲徒步956公里去浙江台州打工,一路上因无法入住宾馆,只能在公园露宿。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时代裹挟着人前进,总有些人被甩在了后面。新冠肺炎疫情,将横亘在老年人和社会之间的“数字鸿沟”放大了。
“每次去医院看病,得扫好几个二维码才能进,如果不是孩子陪着去,我都不敢去。”今年60多岁的南宁市民伍老伯说,健康码一扫就跳出来了,但行程码比较麻烦,需要短信验证。验证码输入后,要勾选一个很小的方框才能提交。他好多次都是因为没注意这个地方,怎么都提交不上。
记者采访了解到,像伍老伯这样“为码所困”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无接触服务得到大力推广,扫码点餐、预约挂号、在线缴费……这些在年轻人眼中的简单操作,对众多不熟练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来说,仿佛就是一道道难以翻越的“数字屏障”。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