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窗、扫地、捡落叶……这是过去的劳动课。今年9月起,新版劳动课将上线,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中小学生将学习煮饭煲汤、种菜、养禽、修理家电等劳动技能。近日,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引发热议。
记者了解到,广西早已有学校对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探索。他们的劳动课是怎么上的?对孩子来说有难度吗?家长、老师有啥反应?未来的劳动课该如何上好?记者进行了采访。
热议
煮饭煲汤进课堂,有人点赞有人忧
根据《标准》,劳动课程包括清洁、烹饪、公益服务等内容,“动手”指数很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一二年级学生要学会择菜、洗菜;三四年级要学饲养鸡、鸭等家禽;五六年级要学会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炖骨头汤等;七至九年级能对家电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
▲南宁市江南小学华府校区开展剥蒜劳动技能大比拼。
这些劳动课程内容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家长殷女士很支持劳动教育,她表示自己的烹饪技能就很差,平时煮个面都能煮糊,更别说指导孩子学做菜,“如果孩子能在校学会这样的生活技能当然好。”
市民谭小姐也觉得学习这样的生活技能很有必要,“我长这么大连换个灯泡都不会,我妈那一代人从修水管到织毛衣啥都会。”她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孩子都缺失基本的生活技能,如今劳动课回归,能让孩子们见识一下人间烟火。
也有部分家长提出疑问,“学习技能是好,但没条件展开怎么办?”家长周先生以饲养家禽为例,如今城市管理对家庭养鸡鸭有相关规定,想在家学这样的技能有点难。雷先生则担心,一些家长会为了应付而拍照了事,有的就算孩子想参与劳动,家长也会忍不住代劳,“如果最终演变成这样,那就太浮于表面了。”
▲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的学生在学习制陶。
现状
种菜、烹饪、收稻谷,本地学校早有探索
实际上,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广西本地早已有学校在尝试探索。南宁市相思湖学校有一个生态园,每个班负责一块地,通过改良土壤,种出来的蔬菜瓜果长势喜人。今年1月21日放假前,老师把成熟的蔬果分给学生,孩子们带着青菜、萝卜等蔬果回家,体验了收获的快乐。
▲南宁市相思湖学校的孩子们在打理班上负责的菜地。
记者采访发现,农业种植在南宁中小学已经普及,不少学校在校内开辟了“农场”“花园”,以班级为单位种植白菜、辣椒、茄子、红薯等农作物。有的还将劳动课延伸到校外,例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南宁市星湖小学等学校,都在校外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参与春耕、秋收等劳作,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些学校还会有意识地在节假日布置劳动任务,引导学生学烹饪,甚至在课后服务中开设了烘焙班、厨师班。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琅东校区的学生在种植区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蒋晓梅摄
还有的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技能、公益服务相融合。南宁市位子渌小学是首批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校,该校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劳动教育内容,开展了旧物改造义卖、劳动嘉年华活动、劳动实践运动会、劳动技能比赛等各种活动。同时还创建了创客空间,通过基础搭建、3D创物、3D打印等技术,研发实施劳动技术课程。
▲南宁市位子渌小学开设3D造物与传统工艺课程。
在南宁市第三十七中,该校通过生物、地理、美术、音乐等课程打造特色劳动。校长周万忠介绍,学校每周安排一节特色劳动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劳动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劳动。学校还鼓励学生每月在社区做2小时义工,定期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
困难
劳动课师资、场地不足,这些问题待解决
在探索和尝试劳动课的过程中,学校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老师们反映,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业的劳动教师,劳动课均由各学科老师兼任。部分学校为了解决师资短缺现状,巧借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例如,邀请基地专业种植、养殖工人为劳动课辅导员指导学生。劳动教育场地不足的情况也普遍存在,部分老城区学校的校长表示,学校连学生运动的场地都比较小,再挤出空间给孩子上种植、烹饪等课程有一定难度。
对于《标准》中提及的劳动课教养鸡、鸭、兔等家禽、家畜,不少学校也有顾虑。南宁市青秀区一所小的校长表示,一方面学校的教学场地不足,无法腾出空间来建“小农场”,另一方面饲养鸡、鸭,有可能会带来防疫问题,对校园安全存隐患。不过该校长表示,《标准》里也明确了,劳动课中涉及生产劳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由学校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排,方式方法并不唯一。
南宁市西乡塘区是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试验区,5月7日上午,该城区召开第二季度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布置会,鼓励各校组织学生下田,体验春耕和插秧。会后,校园里开农场的话题,也引发了校长们热议。该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校园里养家禽、家畜确实涉及到防疫、安全卫生等问题,但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困难,可以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进行尝试探索。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习打谷。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蒋晓梅摄
思考
在校学回家练,家校如何联动上好劳动课
记者注意到,对加强孩子的劳动教育,大多数家长是支持的。但如何上好劳动课,大家最希望的是能真正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在《标准》中也明确,学校在实施劳动课程时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滨湖校区做了这样的探索。今年“五一”假期学校以“鸡蛋”为主题给学生布置了家务劳动,依据低中高年级孩子的特点,分别设置了“蒸鸡蛋羹”“煎鸡蛋”“西红柿炒鸡蛋(鸡蛋炒饭)”三个实践探究项目。为了避免该劳动流于“拍照打卡”等形式,学校还发了任务单,要求学生写清楚自己的尝试项目,总结劳动小妙招,介绍自己的劳动成果,甚至还有家长评价。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滨湖校区展示学生劳动任务单。
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则通过与家庭、社区联动,实践菜园式种植,同时收获的农作物,进入家庭生活实践区烹饪与加工。校长杨乐介绍,目前学校有清洁、烹饪、收纳、学农、学工等劳动课,下一步还将结合课标里家校共育的范例,把劳动课程做得更深入完善,让家校融合更紧密。
▲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的学生学习制茶。
“今后在布置家务劳动时,操作步骤会更具体。”南宁市位子渌小学副校长黄云霏介绍,《标准》中有非常清晰的示范,可操作性很强,给了学校很大的启发。例如过去学校会简单布置学生练习缝纽扣,但如果没有家长指导,学生不一定能自己上手。今后,学校计划把步骤细化,学生对照任务清单就能自己动手实践。
【相关链接】
各学段的劳动课程内容(摘选)
1~2年级
用扫帚扫地,用拖把拖地,洗红领巾,整理书包,择菜、洗菜,做水果茶,种植绿萝、文竹等植物,养金鱼、蚕等小动物等。
3~4年级
洗鞋袜、内衣和书包,定期整理衣柜,制作凉拌菜、拼盘,煮鸡蛋、水饺,会用吹风机、电饭煲煮饭,种大白菜、西红柿等,饲养鸡、鸭等家禽,剪窗花、做灯笼,参加公益劳动或志愿服务等。
5~6年级
清理学习用品和衣物、学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2~3道家常菜,掌握洗衣机等家电使用,种植1~2种蔬菜、盆栽花草、果树,饲养兔、羊等1~2种家畜,风筝制作、三维打印技术等。
7~9年级
装饰教室、整理外出行李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家用电器拆卸、清洗与简单维修,组合盆栽、水产品养殖、稻田养殖,体验工业生产劳动过程等。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