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4月27日上午,在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穿山甲救护繁育基地里,一只出生不久的马来穿山甲依偎在母亲怀里,努力睁开眼睛。这是一只人工繁育的子三代马来穿山甲,此前在这个基地里已有5只出生。
刚出生的穿山甲幼崽。新华社记者 何丰伦 摄
中国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攻克穿山甲子三代(第四代)人工繁育难题,并已经在国际权威刊物《自然》子刊上刊登相关成果。多国科学家认为这是全球首次系统性繁育出马来穿山甲子三代并成功存活,意味着穿山甲面临的种群危机有了解决手段。
成年穿山甲与穿山甲幼崽在一起活动。新华社记者 黄浩铭 摄
穿山甲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健康的重要物种。全球现存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树穿山甲、长尾穿山甲、印度穿山甲、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8个物种,在中国境内有中华穿山甲及马来穿山甲分布。由于乱捕滥猎和栖息地被破坏等原因,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为更好保护穿山甲,中国实施野生种群保护与人工繁育“两条腿走路”的保护措施,野生种群保护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野外观察成效。但在穿山甲人工繁育领域,全球驯养穿山甲160年以来始终难以突破。
人工繁育难以突破主要原因包括:长期以来人工驯养无法提供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食料;无法提供满足其要求的环境;无法准确掌握穿山甲性成熟期、发情期、发情特征、性周期、受孕期、受孕率等关键问题。
2016年以来,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穿山甲救护繁育基地副研究员闫鼎羽率领的研究团队,将33只野生马来穿山甲及49只圈养出生子代为对象进行繁育、研究、观察及分析,较为全面揭示了该物种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目前共繁殖61胎,其中子一代34胎、子二代21胎、子三代6胎,现存活子代20只。
闫鼎羽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已经于2021年10月21日在全球权威刊物《自然》子刊《生物学通讯》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