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粉红天下 ——解码“柳州螺蛳粉现象”

阅读数:0 发布时间: 来源:柳州日报 编辑:陈诗圆
点击详情

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视察时称赞道。

一碗粉,惊奇了世界的目光,惊醒了世人的味蕾,惊艳了一座工业名城。

短短7年时间,袋装柳州螺蛳粉从零起步,2021年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批量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路边摊”到“工业园”再到“俏全球”,柳州螺蛳粉成功“出圈”,让世界为之惊叹!这是地方美食蝶变成为“网红”美食的优秀范例,是工业城市用好工业思维发展特色产业的成功样板,是一座三线城市依托“可食用的城市名片”推进城市形象传播的典型案例。

柳州螺蛳粉“小米粉大产业”的蝶变,是柳州百年工业积淀的结晶,是柳州人民创新创造的成果,更是柳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成效。

一碗粉,红遍天下,“圈粉”无数,成为人们争相探秘的产业现象、传播现象。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视察柳州一周年之际,记者试图通过研究总结,解码“柳州螺蛳粉现象”,探寻它为什么这样红。

▲一家柳州螺蛳粉企业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包装螺蛳粉。柳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斌摄

(一)感恩奋进的一碗粉

要继续走品牌化道路,同时坚持高质量、把住高标准。我相信,将来螺蛳粉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习近平

一碗粉,凝聚奋进的力量。

加工、包装、检验、发货……位于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的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每1分钟,这里就有五六百包袋装螺蛳粉下线,然后发往世界各地。

“去年4月,我们日产销15万到20万包,现在稳定在35万包左右,产量约翻了一倍。”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生欣喜地说。

去年4月26日,陈生一辈子都会铭记。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视察,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陈生作为螺蛳粉产业的代表,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他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化作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去年,陈生对全厂的大部分设备进行升级换代,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能,同时让质量更有保障。此外,还在全国成立9个销售分公司,并与多家全国连锁超市建立合作。“我们的产品销量去年实现‘爆发式’增长,销售额近6.7亿元。”陈生说,公司力争今年销售额破10亿元。

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产销快速增长,是去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51.97亿元,同比增长38.23%,不少企业产销翻番。”市商务局副局长贾建功说。

柳州螺蛳粉产业再上台阶,是我市牢记领袖嘱托、续写柳州惊奇的成果。

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特别是亲临柳州指导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有力推动柳州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汇聚起了建设新时代新柳州的磅礴伟力。

对于加快推进柳州螺蛳粉产业提升,市委书记吴炜、市长张壮多次召开相关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柳州螺蛳粉产业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推进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

“盯紧产品产量、质量、销量,全力以赴推动柳州螺蛳粉产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吴炜言语铿锵、掷地有声,彰显发展好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坚定决心。

市委、市政府迅速出台《加快推进柳州螺蛳粉高质量发展工作总体实施方案》,为高标准支撑柳州螺蛳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喜讯接踵而至。去年6月,“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去年11月初,“精准发力推动螺蛳粉产业快速发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广柳州螺蛳粉等产业发展经验;自治区印发《加快推进柳州螺蛳粉及广西优势特色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系列措施支持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

去年11月28日,柳州螺蛳粉产业又传捷报:袋装柳州螺蛳粉年寄递量首次突破1亿件,成为广西首个年寄递量过亿的单类产品。“这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对此这样高度评价。

“去年,从柳州寄出的螺蛳粉共计1.06亿件。”市邮政管理局局长许志芳说。

7年磨砺、7年成长,柳州螺蛳粉产业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有理由相信:将来,柳州螺蛳粉产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二)工业思维的一碗粉

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 ——习近平

一碗粉,融会百年工业积淀。

柳州螺蛳粉为何能俏销全球?很多人试图探寻其中奥秘,甚至从“柳州”之名分析。《新唐书·地理志》称,柳州“地当柳星”为名。而据《隋书》记载:“柳八星,天之厨宰也,主尚食,和滋味。”

上应天星,下应人文。“柳星位于柳州上空,如今螺蛳粉以舌尖上的美食火了起来,发展得越来越好,是不是也有缘由在此?”文史研究爱好者方华提出这样的思考。

此说固然只能算附会,但“地利”无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探析柳州螺蛳粉的“爆红”,与融入柳州人血脉的工业基因、与生俱来的工业思维密切相关。

位于新兴工业园的广西美吉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有着3条全自动的螺蛳粉生产线,以及2条半自动生产线。此前,螺蛳粉生产主要掣肘在包装环节难以实现自动化,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进行包装。“疫情初期‘宅经济’带来袋装螺蛳粉销量暴增,但工人不足导致无法满足订单需求,预售期最长近50天。”公司董事长莫勤吉说。

莫勤吉这位“85后”青年企业家学过自动化,并曾在我市一家工程机械配套企业工作,他下决心自主研发螺蛳粉全自动机器人外包组装设备。耗费1年半时间、投入300多万元、经过六代改良,首条螺蛳粉全自动机器人外包组装生产线终于在去年6月初投入使用,公司日产能从15万袋提升至30万袋。

“自动化生产线还将原来一条生产线上的15个工人压缩到2人,极大地提高效率、节省人力成本。”莫勤吉说:“我们的自动化研发团队大部分来自于柳州的大型企业,如果不是柳州良好的工业基础,这事肯定干不成。”

体现在螺蛳粉生产企业技术革新上的工业思维只是表征,其根本在于市委、市政府运用工业理念对产业的引导。

在袋装柳州螺蛳粉诞生后不久,我市就明确了“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即编制一个规划、讲好一个故事、严格一个标准、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设立一个柳州螺蛳粉检测中心),先后出台了促进螺蛳粉产业发展等系列配套文件,在资金投入、税费减免、基地建设、创新研发、品牌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全方位扶持柳州螺蛳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并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建标准

2015年6月,我市成立柳州螺蛳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编制领导小组,组织起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柳州螺蛳粉)》,规定袋装螺蛳粉的用料、包装、产品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次年5月,这一标准正式施行。

2018年2月,柳州螺蛳粉质量检验中心挂牌成立。

近几年,《柳州螺蛳粉汤(配)料包生产规范》《柳州螺蛳粉生产消毒杀菌规范》《田螺稻田生态养殖技术规范》等标准陆续出台,标准化理念已贯穿螺蛳粉制作生产全产业链。

今年4月8日,我市发布《柳州螺蛳粉辣椒油配料包制作工艺规范》等35项柳州市地方标准。标准化推进,保证了产品原汁原味的“柳州味道”。

——育品牌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吴炜拿出一包螺蛳粉,介绍我市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做法。从2016年以来,我市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多次在全国两会上当起“推销员”,助力打响柳州螺蛳粉品牌。市商务局局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多次参与直播带货等活动,为螺蛳粉代言。

2017年,我市举办了首届螺蛳粉品牌评比活动,政府拿出650万元奖励6家获奖企业。

2018年,我市获得“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而实现“柳州螺蛳粉只能柳州造”。目前,共有56家企业获授权使用此证明商标。

通过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柳州螺蛳粉在22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保护。

——扩规模

紧紧围绕螺蛳粉生产制作这个核心,通过贯通种养、产供销各个环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1+1>2”的规模化效应,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成功把特色产业打造成柳州保障就业、提高就业,实现农村、城镇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手段,打造成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

为扶持螺蛳粉企业发展,从2019年8月起,我市对螺蛳粉制造行业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实行核定扣除,2021年累计核定扣除进项税4209.51万元;连续3年给予螺蛳粉企业标准厂房补贴共计2157.17万元。

(三)传扬文化的一碗粉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习近

一碗粉,蕴含博大的饮食文化。

柳州食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万多年前的白莲洞人,而螺蛳粉据考证是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谷埠街一带的夜宵摊兴起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能让人“三碗上瘾”的柳州螺蛳粉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味蕾,“螺蛳粉手工制作工艺”2008年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美食名片。

“米粉是汉族地区传统食品,而用甜笋制作的酸笋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食品,螺蛳粉将汉族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产生出辣、爽、鲜、酸、烫的美妙味觉记忆,开胃而不上火,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市螺蛳粉协会会长唐机文说,民间有“一碗螺蛳三碗汤”的说法,可见螺蛳味道的鲜美。全国第一的水质造就了优质的食材孕育了美味的螺蛳粉,让它不仅成为了柳州人的乡愁记忆,也受到越来越多食客的青睐。

“粉好吃带不走”,这是长久困扰螺蛳粉产业化发展的难题。不少人在思考:如何将这碗粉从在柳州才能吃到的“现煮堂食”变成“袋装速食”,将原汁原味邮寄给外地的食客?

1996年12月23日,新华社曾播发题为《柳州市万德食品厂开发出即食螺蛳粉》的消息,报道柳州人探索研发袋装螺蛳粉的成果。同时期,家柳螺蛳粉厂、柳柳螺蛳粉厂、方便食品厂、食品总厂等多家企业也在研发袋装螺蛳粉。

“当时用的是细粉丝来做螺蛳粉,模仿方便面,还原度较低,同时快递业还未兴起,加之很多人接受不了酸笋的味道,销量很小。”广西家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谭雪昌说,由于当时技术尚未成熟,产品没有形成销售规模,“那可以算是袋装柳州螺蛳粉的‘1.0版’”。

让全国人民吃上原汁原味柳州螺蛳粉的探索,并没有因困难而停滞。

2012年5月,柳州螺蛳粉亮相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再次燃起了人们研发袋装螺蛳粉的热情。

那时,20岁出头的严振华与人合伙在柳州火车站附近经营一家广西土特产超市。他看到五湖四海的人来到柳州,都赞叹螺蛳粉好吃,但遗憾的是不能打包带回去。他说,2011年他在桂林机场候机时发现一款碗装桂林米粉,“买了两碗,品尝后发现与堂食的味道很接近。受此启发,我就尝试制作袋装螺蛳粉。”

选米粉、熬汤料、做包装……为了尽可能还原螺蛳粉的美味,严振华在柳州各地不断尝试和寻找更Q弹、更劲道、更有口感的米粉,反复调试调味包的配料,不断研究酸笋的发酵和包装技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14年底,第一家袋装螺蛳粉企业——柳州市全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诞生,严振华获颁编号为“0001”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这时,已在“方便螺蛳粉”领域探索近20年的广西家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也研发出了袋装螺蛳粉。谭雪昌说:“袋装螺蛳粉最初保质期只有1周。经过不断摸索,保质期渐渐提升到半个月、45天、半年,现在已经达到8个月。”

目前,家柳公司的袋装螺蛳粉日产量已达20万包。今年初,公司在鱼峰区洛维工业园的新厂已破土动工,竣工投产后公司产能将达到年产螺蛳粉1.5亿包以及其他预包装食品3000万包。

一种非遗美食,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现煮堂食”到“袋装速食”的供给侧改革,加之“互联网+快递”的推动,成为了舌尖上的惊奇。

(四)政企携手的一碗粉

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党和国家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 ——习近平

一碗粉,是政企同心的结晶。

严振华在2014年初成功研制出袋装螺蛳粉,但当他准备办厂时,曾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时遇到障碍。“办理许可证要确定食品类别,要有对应的产品标准。”时任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监管科科长吕中杰说。

网络订单在不断增长,却没有对应标准,政府部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没有对应类别,就从28大类食品类别中选择一个工艺最相近的——方便食品类;没有标准,就指导企业参考方便面等现有国家标准,制订方便螺蛳粉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将企业产品送样到质检机构,反复检验分析相关数据,最终完成螺蛳粉企业标准的制订。”吕中杰说。

政企携手同风雨,心心相印共前行。

民营企业灵活,敢于闯。而政府部门的助力和护航,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今年以来,疫情防控形势骤然趋紧,柳州螺蛳粉企业也面临着不少困难。面对这样的形势,鱼峰区工业园区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网格特派队,将园区项目和企业厂区划分成网格管理,37名网格特派员深入一线,在抓实抓细各项防疫工作的同时,保障项目推进、护航企业生产。

“面对不断涌来的订单,企业一点不慌,生产有条不紊,因为有特派员护航。”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会长、广西沪桂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岸峰告诉记者,在网格特派员的精准服务和指导下,企业认真落实各项防疫工作,生产正常开展,目前每天生产约60万包螺蛳粉。

此外,公司新建的产业园也在特派员的帮助下按时推进,产业园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投产,届时公司袋装柳州螺蛳粉日产能还将增加100万袋。

让罗岸峰印象深刻的是,今年他当了一次特别的“考官”。

3月3日,我市工信、商务、税务等23个职能部门负责人首次向民营企业开门述职。罗岸峰等民营企业家作为“考官”,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工作进行打分。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政府部门是真真切切在为我们服务。”罗岸峰说。

“把服务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永远与柳州企业同舟共济、携手并进。”今年,我市扎实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吴炜、张壮等市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企业,用情、用心、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支持民营企业大胆闯、大胆试!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壮大,正是政企同心、携手共进的例证。

(五)创新驱动的一碗粉

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习近平

一碗粉,汇聚创新的源泉。

袋装柳州螺蛳粉诞生不久即成“网红”,迅速走出国门。据柳州海关统计显示,去年经海关监管出口235批、货值约5256万元,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至3月,柳州海关共完成柳州螺蛳粉出口申报前监管67批次,货值1736万元,同比增长3.2倍和3.3倍,保持高速增长。

“从2016年第一家螺蛳粉企业获得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到今天柳州获得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的螺蛳粉企业已达36家。”柳州海关副关长黄煦说。

支撑出口井喷的,是产业持续创新。

从2019年年初开始,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多国暂停或限制进口猪肉及猪肉制品,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出口美国关税大幅提高,柳州螺蛳粉出口一度受阻。用猪骨加螺蛳,配以十余种天然香料用慢火熬制数小时而成的鲜汤,是螺蛳粉美味的主要来源,也是螺蛳粉制作技艺的精髓。然而猪肉制品出口受限,让企业犯了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多次研究应对措施,其中重要一项措施就是提出用牛骨替代猪骨来熬制汤料。为实现工艺革新后保持螺蛳粉原有的味道,市商务局带领螺蛳粉生产企业到兰州等地学习牛骨汤的制作方法。“经过反复试验,我们用牛骨熬制的螺蛳汤,与之前工艺熬制的螺蛳汤在味道上没有差别,深受消费者喜爱。”广西螺状元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清石说,公司研制出一款“牛骨金汤螺蛳粉”,这一工艺革新不仅让螺蛳粉重新打入了欧美市场,还消除了部分人的饮食禁忌,扩大了消费者群体。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在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出冲泡型螺蛳粉和多种口味的螺蛳粉,以及袋装螺蛳鸭脚煲、螺蛳面等多种产品。

4月8日,经过历时一年的努力,广西中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冲泡型柳州螺蛳米饭正式上市。此款螺蛳米饭是冲泡型的,倒上开水后8分钟,就可以吃上一碗有肉有菜的螺蛳味米饭。“我们将加强线上渠道营销,并在米饭菜品和口感上持续投入研发,让喜爱螺蛳粉的人们也爱上螺蛳米饭。”公司总经理韦杨年说。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把油茶产业打造成“爆款”产品的要求,广西科技大学和广西螺状元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研发,用有机山茶油熬制螺蛳粉用辣椒油技术取得成功,相关技术已申报专利。“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推出有机食材高端螺蛳粉。”刘清石对开发螺蛳粉高端市场充满信心。

创新无止境,创业践于行。

近年来,我市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校技术合作关系,建成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鼓励和支持柳州螺蛳粉协会牵头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螺蛳粉产业核心共性技术科技攻关,在螺蛳粉产业研发、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保鲜工艺、智能化等方面加快成果应用,提升米粉制作工艺、物理杀菌、真空包装等食品生产包装技术,建设全流程标准化生产线,获得各种科技创新专利111件,为袋装螺蛳粉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去年,共有19家螺蛳粉企业获得授权专利47件,同比增长68%。其中,螺蛳粉发明专利实现了‘零’的突破。”市市场监管局局长蒋为民说。

以创新求突破,柳州螺蛳粉产业前景广阔。

(六)乡村振兴的一碗粉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习近平

一碗粉,托起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走进柳城县东泉镇雷塘村的绿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酸笋、酸豆角制作车间,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酸味”,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大的酸坛。筛选、切配、装袋、输送、装车……车间内处处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我们一天销售3.8万斤酸豆角和酸笋,销售额超过9万元,带动全村30余户村民实现年收入超过5万元。”绿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粟保光告诉记者,乘着柳州螺蛳粉成为“网红小吃”的东风,合作社不断扩大规模,带动23名脱贫人口增收。

随着需求量增长,合作社5000平方米场地已经不适应越来越大的产能需求。去年10月,柳州市螺蛳粉产业投资集团决定与合作社共同出资成立螺蛳粉配料企业,由集团提供用地新建厂房,计划2023年建成投产。

“在雷塘村北岸屯还有150亩的螺蛳养殖基地,每年能产出螺蛳37万斤,大部分用于供应螺蛳粉企业,年产值上百万元。”东泉镇党委书记周志说,该镇借助毗邻市区、交通便利等优势,大力发展豆角、竹笋、螺蛳、腐竹、干切粉等产业。

细雨润泽,天地同春。

时下的鱼峰区里雍镇龙团村竹壮屯,人们正在翻土、铺管、覆膜,近200亩的螺蛳粉原材料产业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里雍镇党委书记胡帆介绍,目前竹壮屯有200亩林地、50亩耕地用于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建设。预计该基地每亩麻竹地可收获竹笋3000斤,每亩野山椒地可收获野山椒2500斤。

“今年我们培育了40万株竹笋种苗,已经销售一空。”在鱼峰区白沙镇龙头村,黄彦志指着地上用营养杯培育的竹笋种苗说,“由于政府部门加大了对螺蛳粉原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农民种笋积极性很高,竹笋种苗供不应求。”

今年45岁的黄彦志出身当地农村,20多年来走南闯北经商。2016年,他投入到螺蛳粉原材料加工行业,开办了白沙酸厂,“没想到螺蛳粉产业发展这么快,我们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去年该厂出产酸笋、酸豆角1200多万斤,带动竹笋种植1万亩、豆角种植4000多亩,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方便农民扩大竹笋种植规模,黄彦志从2018年开始研究竹笋种苗培育,经过4年多的尝试,种苗实现了较高的成活率。

真金白银奖补,真情实意帮扶。我市5县已陆续印发2022年加强柳州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建设以奖代补实施方案,为春耕中的农民带来了“及时雨”。例如,柳城县的奖补方案明确,加工型豆角、竹笋、螺蛳粉原材料基地相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按每亩900元进行奖补。

“去年,全市螺蛳粉原材料基地规模约55.2万亩,比上年增加10.4%。”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覃艳梅说,目前我市已认定柳州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20个,总面积2.3万亩。

(七)国际传播的一碗粉

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

一碗粉,火了一座柳州城。

柳州螺蛳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味道,让人食用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特别是其配料之一的酸笋气味独特,形成了或爱或恨、或爱恨交织的不同阵营。“吃货”间的争议放大了螺蛳粉的话题性,在各大互联网平台收割国内外大量“粉丝”,成为名副其实自带传播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网红”。

螺蛳粉不仅是“热搜”上的常客,甚至众多当红演艺界人士也在视频节目中蹭螺蛳粉的热度,借“螺”增“粉”。

近年来,我市宣传部门将俏销全球的柳州螺蛳粉作为展示城市形象、中国形象的载体,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柳州螺蛳粉自身的话题性,依托《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外宣平台传播,引导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等境外媒体关注,让海外受众通过对柳州螺蛳粉的认知,提高了对中国的认知,使中国的国际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全面。

柳州螺蛳粉企业也主动对接境外资源,开展国际传播。今年春节期间,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美国的合作伙伴,在美国曼哈顿地标建筑——纽约时代广场1号楼LED大屏幕用向全球华人拜年的方式,宣介中华美食、展示中国形象。

今年2月,由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21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评选揭晓,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选送的《挖掘地方美食传播题材 讲好“有味道的”中国故事——广西柳州以螺蛳粉为载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探索与启示》在众多报送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获奖的地级市案例。

其实早在10多年前,我市就大力推动“螺蛳粉进京”项目,主要目的就是将螺蛳粉“打造成为宣传柳州城市形象的名片”。市委、市政府早在那时候就意识到,打造城市名片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城市+美食”,如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

2011年初,一家名为“螺师傅柳州螺蛳粉”的门店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开张,店内喷绘了大幅城市景观照片,并通过播放柳州宣传视频、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宣传柳州。

“而袋装螺蛳粉出生即成‘网红’,而今‘长红’数年,远远超出了当年设想。”当年螺师傅柳州螺蛳粉店负责人陈伟说。

当时,我市相关部门通过举办柳州螺蛳粉美食节,架起“天下第一大锅”举办“万人同品螺蛳粉”活动等,借助螺蛳粉推介柳州。

柳州螺蛳粉去年销售量达15亿包,也就是说,柳州几乎每天都往世界各地发出数百万张“可食用的城市名片”。在火爆全网的袋装螺蛳粉的带动下,“柳州螺蛳粉”实体店正在全国各地自发开设起来,业内人士保守估计目前已有超过2.5万家柳州螺蛳粉实体店。每一个挂着“柳州”字样的实体店,都是宣传柳州的一面窗口。螺蛳粉这张“可食用的城市名片”,极大提高了柳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每天,在西环路的西环肥仔螺蛳粉店、跃进路的凤张螺蛳粉店、潭中西路北一巷的阿柠檬螺蛳粉店、雅儒路的娇姐螺蛳粉店,甚至远在市郊太阳村镇的天桥螺蛳粉店,都有不少食客天南海北慕名赶来“打卡”。每逢节假日,游客打着“飞的”来到柳州,拖着拉杆箱排队嗍粉,成为柳州街头独特一景。

“去年‘五一’假期,柳州游客接待量达271.33万人次,居广西第一,很多人专程来柳州品尝螺蛳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莉说。

万家螺螺蛳粉店老板黄华彬告诉记者,自从螺蛳粉成为“网红”后,来店里吃螺蛳粉的人几乎每天都会排队到深夜,不少人还来直播吃粉。

嗍一碗粉,品一座城,更懂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