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连日来,南宁多家医院通过现场义诊、直播科普等多种方式,解答市民们关于肿瘤防治的各种疑问。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专家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科普。
癌症预防进入基因层面
4月18日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义诊活动,十多名与肿瘤相关的专科专家现场为市民答疑解惑。
越来越多人为了早防治,开始从基因上寻找蛛丝马迹。市民杨女士的母亲早年罹患乳腺癌去世,这事在她心里埋下一个隐患——听说癌症是有遗传性的,我会不会也患上乳腺癌?为此,她专门接受了基因检测。
杨女士告诉记者,她网购了700多元的基因检测套餐,通过唾液进行检测。杨女士按要求采集唾液寄回,不久后就可以在手机上查询结果。检测报告中并未提示杨女士有乳腺癌方面的基因风险,反而是胰腺癌、结直肠癌等风险略高。
▲杨女士的基因检测报告。
不少人像杨女士一样,尤其是家里有亲属患癌后,认为自己的患癌风险随之增高,迫切希望能够提早知道自己的风险值,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机构推出基因检测服务,甚至在微信公众号上就能购买。某机构的“标准版检测”价格为799元,针对东亚人群定制的基因位点可解析约120项健康遗传风险。另一种“全基因组测序检测”价格为3999元,声称能检测人体全部的30亿个基因位点,并提供更精准、详尽的遗传及疾病风险报告。
高危人群基因检测确有积极意义
这样的基因检测是否准确?有没有必要做?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彭志刚介绍,目前有很多机构都在做基因检测,在临床上也确实会给一部分健康人群进行基因检测,但主要还是肿瘤高危因素人群。
▲4月18日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义诊活动。
“比如爷爷患肠癌,父亲也患肠癌,这就是一个高危信号。”彭志刚介绍,直系亲属中多人患癌,且癌症种类都是一样的,意味着家族中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基因突变,接受基因检测确实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然而,存在癌症基因不等于一定会得癌症。因为肿瘤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环境因素约占90%,遗传因素约占10%。通过检测发现存在癌症基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定期接受针对性检查等方式来积极干预。比如,已知有肠癌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每年做肠镜来应对,一旦发现肿瘤,及时切除,可以获得很高的治愈率,这就是基因检测的积极意义。
至于检测的准确性,彭志刚表示,利用唾液或血液进行的检测属于液体活检,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与取肿瘤组织进行检测的结果一致性比较高。
普通人体检防癌更靠谱
彭志刚认为,普通人没有明确的高危因素,没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通过定期体检来预防癌症更有效。比如,肿瘤标志物这个指标,提示作用往往早于影像学,如果身体出现B超、CT等检查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时,从肿瘤标志物的数值可以看出端倪。还有体检中的碳13、碳14呼气试验,可以检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可参照其均衡膳食。
此外,恶性肿瘤的发病与营养密切相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张勇胜介绍,所有恶性肿瘤发生的根源都是免疫力出现问题,而免疫力则与营养密切相关。人体每天所必须的六大类营养素协同作用、各司其职,一起构建起人体免疫力。人们可以通过平衡膳食合理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功能。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