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宁的邵女士忽然收到法院冻结其财产的信息,她这才发现,自己莫名背上了20万元债务。邵女士向法院申请再审后发现,原是自己身份证遭人冒用借款。近日,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判决,20万元债务由实际借款人归还。
▲身份证被人冒用借款,邵女士莫名背上债务。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何定坚画
真正的借款人韩某在南宁经营着一家幼儿园,因资金短缺,向其朋友梁某借款,却因之前借款未还清遭拒。韩某便谎称侄女“邵某”是合伙人,以其名义向梁某借钱。
梁某对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后,与韩某签订了借款合同。但落款时,韩某却将邵女士写成借款人,把自己写成担保人。核对了身份证原件后,梁某向韩某指定账户汇入20万元。
到了还款时间,梁某迟迟未收到还款,遂于2019年将韩某和“邵某”诉至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当时,两位“被告”均未出庭。
法院审理后判决,韩某承担担保责任,“邵某”则应偿还全部借款,并对其账户进行了财产冻结。此时,邵女士才得知自己莫名背上了债务。
2021年初,邵女士向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同年9月,该案再审开庭,邵女士称,涉案的《借款合同》并不是其本人签名,《借款合同》上的联系方式也并非自己的联系方式,且签署合同当日她正在国外学习,因此她之前对该案一概不知情,要求撤销原判决,梁某、韩某需书面向自己赔礼道歉,并登报澄清事实,恢复自身名誉。
梁某称,他确实是第一次见到邵某本人。梁某认为,借款人实际上应是韩某。
法院再审认为,邵某并非该案的借款人,也未实际收到梁某的借款,韩某为实际借款人。法院判决,撤销原审民事判决,韩某向梁某归还借款20万元并支付利息。
法官提醒:
身份证遭冒用,“被总经理”、“被结婚”等情况屡屡上演。日常生活中,市民要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件等有关证件,一旦发现身份信息被冒用,可以向法院起诉,并追究冒用人的过错责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