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看展时我们在看些什么 ① | “感受”比“看懂”更重要

阅读数:24 发布时间: 来源:南国早报App·南风副刊 编辑:邱晨(见习) 记者:刘豫 陆欣楠(见习)
主题展让人沉浸。

如今,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看展打卡”“逛展指南”等信息。“去看展”,正逐渐成为都市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老物件展、漫画作品展、艺术装置展……随着南宁的艺术展览类型和艺术展览空间的增加,去看展的人也越来越多。

主题展让人沉浸其中

最近,南宁市南湖湖畔一家书店内,一个名为“回到未来”的艺术展吸引了许多观众。如何才能“回到”未来?一个看似矛盾的表达,正是展览的用意所在:把你的“过去”变成一件艺术品展示出来,让你也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反思过往、记录当下、期待未来。

▲“回到未来”博物馆内,市民可以将自己写的明信片放入箱子内,供其他游客了解。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走进展览空间,数个巨大的时钟装置,在墙上列成一排的信箱,写满留言的便签条,带着年岁痕迹的老物件,展览的环境布置别出心裁,隐隐约约的光影射效果,很有氛围感。

打扮时髦的市民小秋和朋友带着相机来到这里,她很直白地承认:“只是拍摄一些看展的照片。”话虽是这么说,跟随着展览的动线一路观展,小秋在展览的留言信箱设置前停下了脚步,开始翻看每个人有关“过去”的留言,“我也想向自己‘诉说过去’。”看完展览之后,小秋有所触动,决定停下拍照的脚步,试着去给过去的自己写一封信。

▲市民在“回到未来”博物馆内拍打卡照。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或许,对于这些被视为“网红打卡”的展览而言,拍照打卡,本就是观众接触艺术的一种方式。不管你是“只求存图”,还是像小秋那样中途被主题所触动,走近展览,就已经是办展与看展成功的第一步。

美术馆启发审美教育

不同的展览空间,展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果说被人们追捧为“网红”的艺术展靠意境取胜,正统的美术馆则有着其自带的严肃性,展览的信息密度更加密集,同时也具备着公共教育的目的。位于五象新区的广西美术馆,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其中,感受那里浓厚的艺术氛围。

走进一楼大堂,观众就能马上欣赏到广西名家雕塑展、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收藏展等专业艺术展览。和“网红”艺术展相比,专程为了“拍照打卡”而来的观众,在这里很少看到。走入展厅看展的观众,往往只是安静地伫立在每一幅画作之前,专注地欣赏,偶尔遇到令自己动心的创作细节,才会掏出手机记录下来。

▲市民正在驻足欣赏画作。受访者供图

市民徐先生周末带着孩子来到广西美术馆看展,站在一楼大堂那些巨幅的美术作品之下,他没有做太多的解释,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画作中感兴趣的细节,有时只是一个颜色的偏差,也会引发孩子的接连发问,徐先生再根据问题来详细解答。

“我带孩子走进美术馆,不只是为了视觉享受,同时还要能够陶冶情操。”在徐先生看来,看展是重要的亲子活动,“我希望孩子从小就对艺术有着尊敬和亲近之心,让他们从艺术的角度,去看世界另外的样子。”

商业体开启更多观展可能

在南宁,还有一些商业空间会举办一些互动性更强、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展览。这类具备商业属性的展览,每次都会在新展开幕之初,汇聚大批时髦的年轻人,前往拍照体验。

▲国粹艺术展的绘画展品,融合了国画和冬奥会元素。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江南某个新近开业的商场里,7个不同主题组成的艺术作品联展,吸引了不少观众。将植物标本与美术作品相结合,传达艺术与科普知识的“植物艺术展”,让室内绿意盎然;以“虎”为题材创作的30件画作,出自中国戏画大师张忠安之手,将国粹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多维艺术装置与艺术作品相互融合的先锋展,呈现的是年轻一代的艺术先锋面貌……这些艺术展览的空间虽小,但是也更具实验性,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展体验。

在这里,有人是为了获得日常难以感受到的艺术现场体验,有人把看展当成了和朋友约会碰头的一种消遣。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平时没有专门去看展的习惯,现在只要走进商场,就能看到一些艺术展览,感觉很新奇。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张女士认为,“感受”比“看懂”更重要,也更容易。“我不是什么艺术从业者,所以,好好享受看展的过程就行,开心就是目的。对我来说,作品本身的意义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过,有了几次在商场里看展的经验,张女士表示,下一次,她也愿意尝试着走进专业的美术馆,好好感受一番。

相关新闻

看展时我们在看些什么 ② | 艺术就像一面镜子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