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80后和90后的成长阶段,媒体上三不五时的讨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够抗衡来势汹汹的港台音乐、日本动漫和好莱坞电影。忧心忡忡的专家们呼吁“把根留住”,号召群众“珍视传统”,对奇装异服的少年“崇洋媚外”无计可施又痛心疾首。
那个年代尚未远去,回望起来却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有些东西迅速地烟消云散,有些则打开了新的天地:现在漫步街头,常看到古风美少女飘然而过,穿着“中国”字样卫衣、搭配国产球鞋的少年来来往往,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正是E世代青年的日常生活,百花齐放的国潮综艺让人坐上“时光机”,以一百种方式与历史产生连接。越来越火的国风,吹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隐忧已经不攻自破。
▲如今,“国风”吹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凤婷绘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定语,潮流根植于当下的生活,体现着价值取向与文化归属。如今,从航空航天、5G通信等尖端科技,到扶贫攻坚、绿色生态等民生福祉,人们真切地为祖国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感到自豪,经济的硬实力成就了文化的软实力,年轻人主动探寻现实背后的历史,热爱点燃了兴趣,兴趣加固了信仰。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也只有真正找回了自信的中国人,才能够拿回对美的定义,掌握潮流的话语权,让传统文化“收复失地”。
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是一代代中国人取之不尽的瑰宝,华夏有一脉相承的美学风格和精神气质:皓月、烟柳、扁舟、归鸿,无数次的独上高楼,数不尽的对酒当歌,一幅画变成一支舞,一首诗成就一场戏,类似《只此青绿》和《洛神水赋》的案例说明了,古典审美本就氤氲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只要找到契合时代精神的打开方式,便会有更多经典打破次元壁,重新回归大众视线。
当然,文化自信不只是“回头望”,也要“向前看”。我们在重新歌唱“刘三姐”的山水田园,同时也要把目光投向“刘慈欣”式的星辰大海——一个指向过去,一个面向未来。在气势磅礴的《三体》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输出,不只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只有古典与传统,还包括科学与探索,让全球各地的读者都跟着一个中国作家的文字,抬起头来仰望浩渺的星空。
“给岁月以文明”,我们需要看到更多利好文化产业创新的机制改革,以开放的底色,为多元文化发展提供土壤。让市场成为“看不见的手”,政策提供“看得见的光”,一起为大国崛起背后的“文艺复兴”指明方向。
而文艺工作者需要证明的是,我们不仅仅可以在老祖宗的藏宝库里探险,也可以迈向未知之境,思考人类共同的命题,开创新的世界潮流。这,才是最酷的国潮,最好的文化自信。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