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两会热点评丨如果“双减”不到位,哈利·波特也会是“鸡娃”

阅读数:39 发布时间: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编辑:梁冰欣 记者:覃江宜
点击查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包括“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今年则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双减”有关内容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过去的大半年里,这个关键词开始改变着家长与孩子的生活方式与时间配比,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背后是一个个中国家庭的情绪翻涌。

热播剧《小舍得》里说,“鸡娃”来源于教育焦虑,“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扰在于,将来我们的孩子,很可能考不上我们毕业的那些院校。孩子长大后,收入不如我们,职位也没有我们高,这或许是我们必须学着接受的事实”。

当下的家长们从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一路走来,真切体验过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心里明白,孩子们恐怕将面临比自己更大的职场竞争。过去一个本科生能够胜任的岗位,如今可以吸引众多海归和国内“双一流”名校硕士蜂拥而至。在一片就业红海的背后,还有社会老龄化的历史负担,一代年轻人要承担的压力远远高于上几代人。所以,家长们的想法是朴素而急切的:内卷正在加剧,为了行以致远,“鸡娃”不过是提前预演。

“双减”落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们的焦虑,但他们还期待看到更多的风向转变:从教育资源的丰富,到房价物价的平稳,再到医疗保障的提升,乃至经济前景的长期向好。否则,心事重重的“海淀家长”“顺义母亲”怎么敢有放养的勇气。

更何况,只要教育内卷的惯性还在,家长就远远算不上高枕无忧: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生态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严密系统,就业前景链接着高学历和好大学,好大学的通道对应着好中学,要进好中学就要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努力。其中每一步都不能出错,才能抵达预期的目标,这个过程却肉眼可见地失去了很多东西。学校、家长和孩子,都在一场相互撕扯的博弈中身心俱疲。

在作家JK·罗琳笔下,有一个理想的教育系统“霍格沃茨”:没有背景的“麻瓜”、缺乏天赋的孩子,都平等地拥有宝贵的入学机会。“分院帽”导向因材施教,不同学院鼓励孩子们的个性发展,于是有了一个异彩纷呈的魔法世界。想象一下,如果拥有垄断教育资源的“霍格沃茨”采用世俗严苛的入学标准,要面试,要学区房,要择优录取,那整整七大本、近300万字的《哈利·波特》用两句话就能写完了:在哈利·波特出生的第一天,他的父母决定退出“凤凰社”,开始“鸡娃”……

▲如果是在现实世界,哈利·波特大概也是个“鸡娃”。黎恩伶绘

只要升学考试依然以分数来评判,或者就业仍然取决于一纸文凭,那么“双减”就还有继续改革的空间。新政出台已经改变了潮水的方向,但要让每一个普通家庭感知“春江水暖”,更多要看后续政策的落地和教育资源的补足。例如,唯分数论被摒弃以后,学生的评价要怎么开展呢?工作时间延长后,教师的内驱力和创造力要如何激发呢?

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里,少年们即便没有考上“霍格沃茨”,也可以继续追寻考试以外的人生正解。当下,重要的第一步已经迈出了,2021年开始的“双减”是个起点,千家万户会在今后的两会中继续关注相关议题,以期在时代大浪之中把自己的小船拉稳。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