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是属于女性的节日,女性之间的互助总是令人动容,尤其是在医患之间。在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有一群女医生,为同为女性的患者带去治愈,与此同时,她们收获的信任与认可,成为从医路上最大的动力。
产科医生:“我知道她们在担心什么”
足月孕妇突发腹痛,腹部僵硬,胎心率减慢,考虑是胎盘早剥,立即紧急剖宫产……从急诊科启动应急预案,到手术室把宝宝剖出来,仅仅用了7分钟。这样的紧急状况,对于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医生们来说已司空见惯。
▲黄晶正在手术。院方供图
黄晶作为该院的产科副主任,每天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孕产妇。是医生,也是母亲,黄晶经历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所以我知道她们在担心什么”。
出门诊时,她会帮准妈妈把下次产检预约好,不用她们掐着点抢号了;值夜班时,常常一个医生管多个产妇,召唤声此起彼伏。即便再忙,她也不会对产妇说“等一下,现在在看其他的孕妇”“现在有个妈妈的情况很紧急,要优先看她”等话,因为她知道分娩过程有多痛、多无助,多么希望医生及时来到身边。所以她总是说“稍等,我马上就来”,实在抽不开身也会让护士先去查看和安抚。黄晶说,不只她一个人这样做,这是全科室多年来“以孕妈为中心”的传统。
在一些特殊时期,产科女医生也是孕妇,在确定自己身体无碍的前提下,她们依旧坚守岗位,为其他的准妈妈送去帮助。
有一次,科室一位怀孕的女医生接诊了一位胎膜早破的孕妇,检查发现脐带脱垂,脐带是胎儿的生命线,这意味着胎儿随时可能因脐带受压导致缺氧甚至死亡。该女医生立即保持跪姿,手进入产道上推胎儿头部,缓解脐带压力,一路随产妇一起被推进手术室,直到胎儿顺利剖出,她才站起来……那一刻,她已经忘了自己也是一名孕妇。
黄晶回想起自己孕期值夜班的时候,每次上手术时,肚子里的宝宝似乎特别安静,下了手术台才感觉到肚子里的动静,“工作起来就‘忘我’了,在手术台上的时候我是产科医生,下来之后才是孕妇”。
正是这些女产科医生的感同身受,让更多女性在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少了一些焦虑,多了一份温暖。
新生儿科医生:全力救治“早到的天使”
孕育新生命的女性是幸福的,可是有些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上会有些磕绊。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房里,住着一批“早到的天使”,这些早产宝宝,孕周最小的仅24周+5天,体重最低的仅490克,是名副其实的“巴掌宝宝”。新生儿科主任医师李燕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宝宝们非常脆弱,但是对于救治他们,她很有信心。
▲李燕(中)带领团队为早产儿制定治疗方案。院方供图
医务人员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类似于妈妈子宫的环境,在高级暖箱里制作一个“鸟巢”,模拟子宫的温度、湿度;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用母乳涂抹口腔并进行微量喂养;输注的液体量以8小时为单位动态调整,护士根据宝宝的尿量等情况精准计算,精确到1毫升……在这样精细化的救治模式下,该院成功救治的早产儿最低体重不断刷新,目前已突破了500克的记录。
早产儿的母亲也是李燕的关注对象,宝宝危重、母婴分离,让她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送来的母乳就能看出端倪——当宝宝病情有变时,送来的母乳往往会从浓稠变得清淡。此时,李燕会从母亲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她们的心情,尽力安抚、鼓劲。
总是守着别人的孩子,李燕的儿子小时候会委屈地说“妈妈你不做医生就好了”。渐渐长大后,他开始为妈妈是一名医生而感到自豪,“长大我也要做儿科医生。”对于李燕来说,这是对医生、母亲这两个角色的双重肯定。
妇科医生:让不同阶段的女性都得到治愈
女性一生中都可能遭遇病痛。青春期门诊、更年期门诊、不孕不育门诊……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妇科内分泌科下设了多个更为细化的门诊,为的是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女性都能得到治愈。
▲莫琳玲在门诊接诊病人。
该科副主任医师莫琳玲记得有一位病人是一头冲进诊室的,“我实在是没办法了,你这里能看我的病吗?”这位病人刚离异不久,严重失眠,全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还常有轻生的念头,先后看了心血管科、神经科甚至精神科,都没找到原因。
经莫琳玲诊断,她是典型的更年期症状。经过激素补充治疗,一个月后回来复诊时,她简直像变了一个人,眼睛里又有了光,握着莫琳玲的手说“是你拯救了我。”
青春期的病人也挺棘手,孩子叛逆起来谁的话都不听。不过,莫琳玲也有办法——看到效果,她们就会听话。
有个13岁的女孩,患有月经不调,老长痘痘,身体较肥胖,妈妈把她带到了医院。“认真吃药,3个月以内,痘痘就能好。”莫琳玲开出的第一个药方奏效后,女孩果然变得配合治疗,渐渐的,体重减下去了,内分泌水平恢复正常,花季少女终于绽放美丽。
还有一些女性被不孕症困扰。有个病人早年意外怀孕做了不安全流产,导致宫腔粘连,输卵管梗阻,婚后一直不孕,在其他医院先后做过5次宫腔镜手术都未能成功受孕。莫琳玲为她做了第6次手术,并设法精心调理。一年多以后,她抱着宝宝来给莫琳玲道谢。
莫琳玲觉得,无数个这样的时刻,组成了自己作为医生的成长过程,“越来越有能力为别人提供帮助,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