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在虎年春晚上火出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发布全国巡演消息,包括南宁站在内的票务便一票难求。与《只此青绿》同样有现象级效应的,还有近年来河南卫视打造的《唐宫夜宴》等系列新国风节目。全国人大代表、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雷洪认为,这些在文艺演出领域吹起的国潮风,背后折射出了中国国力提升带来的文化自信。
雷洪认为,国潮的兴起,离不开文艺作品的推动。广西现有的大型剧场,一场演出最多可容纳1500-1800名现场观众,演出场所承载能力有限,传播有限,观众也已经不满足于坐在剧场里看演出。文艺演出要想持续引领国潮新风尚,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推广,让传统美学更贴近大众化。
▲雷洪
“这两年,我们也在探索如何让舞台艺术与科技、潮流相结合,比如设计沉浸式演出,或者用视频吸引更多受众,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本土优秀文艺作品,进而反哺观众源源不断地走进剧院,线上线下互动循环。”雷洪介绍,桂林文艺演出公司创作演出的《欧阳与桃花》等作品,广泛吸收了广西本土的桂剧、彩调等优秀元素,用现代音乐剧、歌舞剧的形式呈现。亮相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的《漓水印画》表演,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场舞台技术,以漓水文化为背景,用写意的手笔,为观众呈现了桂林的历史文化变迁。
▲舞蹈诗《漓水印画》
实际上,不仅是传统文化通过与潮流结合走向年轻人,年轻人也在寻找传统文化元素。雷洪认识的一个年轻女孩曾经很热衷国外的流行文化,2018年,这名女孩偶然在北京接触了一场名为《孔子》的舞剧,领略了中国古典美的意境魅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国风元素的演出。在女孩加入的文艺爱好者群里,还有不少同龄人,大家利用周末或者空余时间,在全国各地追演出。
这几年,雷洪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同中国传统文化,选择在中国的七夕、元宵等传统节日,穿上汉服出门。她的女儿曾经很渴望出国留学,现在打消了念头,理由是“我追的星都在中国”。
雷洪她认为,国潮澎湃彰显了文化自信,也将促使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再学习和再认识,思考如何创意包装,增加观众体验感,让国风与潮流碰撞,让更多好剧“活”在年轻人的世界里。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