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我总要从花市里买点水仙球回家,把它置于浅浅的瓷盆里,放上些许碎石子,灌上清水。无需过多关注,用不了多久,就会开出一朵朵黄白的花儿来,亭亭玉立,芳香怡人。
小时候家住在山里,房前屋后空地多的是,种植些大丽菊、美人蕉、月季,没费什么功夫就芬芳满园了。没想到在城市里安家后,养起花来总是以喜剧开始,最终以悲剧收场。一大堆烦琐无比的养花经已经让我头昏脑胀,更不要说每天匀出宝贵的时间去伺候它们了。
不过一来二去,我倒是摸出了自己的门道来——世上最好养的花莫过于水仙了,它最适合我这种懒散的爱花之人。宋人周敦颐将花赋予了人格:“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看把水仙称之为花之贫寒者最合适不过。水仙付出甚多,索取却很少,一掬清水,几枚石子,就可以让它从发芽到绽放,不需要剪枝、施肥、松土之类的养护。
春节一过,百花早已潜伏于枝头,作好随时绽放的准备,而家里的水仙却一天天的枯萎了,曾经壮硕的水仙球干瘪得只剩下空壳,只能将它丢弃到垃圾桶里。陪伴我度过几十个最寒冷最无生机的日夜,水仙却在春天将回大地的时候回归泥土,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怅惘了。黛玉葬花,哀叹桃花生命的短暂,但春去春会再回,桃花谢了,来年还会再开,为什么水仙只能开一次?这不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啊。
当我在朋友群里提出我的疑问时,一位精通园艺的朋友告诉我:你以为水仙真的如你认为的那样,只是在清水和石子里长大的吗?水仙其实是在泥土中长大的,在上市之前,需要经过土地多年的培养,在土地里吸收大量的磷、钾肥后生成硕壮的水仙球,才能在清水碎石中开放。
原来是这样!养了多年的水仙,几乎将其引为知已,没料到我对它竟是如此的无知。朋友还说,如果将水仙种在地里或盆里,施以适当的肥料,来年仍可以再生。这一番话给我很大震动:原来水仙的早殇并非自然规律,而是我们这些所谓的爱花者人为地截取了它生命中最美好的片断,又剥夺了它生命轮回的权利。
人们赞美梅花,因为它凌寒独自开放的斗士秉赋;人们歌唱牡丹,因为它国色天香的富贵气质。而水仙是什么样的秉赋与气质呢?水仙从肥沃的花床里来到毫无营养的清水石子中,优裕没有发展成为娇惯,温存却转化为自觉,它从容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在极度缺乏养料的情况下向死而生,抽出一片又一片碧玉雕琢的绿叶,开出一朵又一朵金镂银饰的花朵,直到油尽灯灭。
但我想,人们之于水仙的态度不应该只是赞美更应该是愧疚。水仙是爱恋土地的,世人却以为它只是在清水里长大;水仙是渴望养分的,世人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以消耗生命的方式来换取花朵的绽放。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水仙的无私与纯洁,这是多么大的误会啊。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都应该是它最为自然的状态,不应该是人自作多情所赋予的样子,更不应该以人的意志来改变它们的生长状态。
龚自珍曾在《病梅馆记》对这种现象有过尖锐的讽刺,他后来买下三百盆病梅,用心来治疗它们,让病梅们恢复正常的姿态。他那样的执着我没办法做到,只能有愧于水仙了。不过,来年我再养水仙的话,我要把它栽到有土的盆里。
作者:孙喆(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