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过年好。
这一整天下来,大概谁也逃不脱与央视春晚相关的各种话题吧:#别让艾伦演傻子了##张小斐同款大衣10分钟售罄##大张伟王勉尴尬##有人不还你钱就给他放这首歌##撒贝宁嘴瓢#……
▲图片源于网络。
好像没有什么比春晚和年夜饭更能确认春节的到来,除夕夜看春晚依然是最有年味的仪式。
被淡化的民俗
1983年,从央视第一次举办春晚开始,中国人便多了一种集体仪式:团圆饭过后,一家人守在电视机旁,一边促膝闲话、分享一年来的得失,一边品评春晚、谈论每个高光的时刻。孩子们手里攥着糖果,大人们品味着热茶,爱意与暖意缓缓流动,美好时光在新旧交替的分界线上凝结。这种合家欢的温馨,是刚刚走进千家万户的电视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所创造出的新民俗。
那时,春晚的丰盛和治愈就像年夜饭,承载了人们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寄托。
春晚是如何淡化的?
走过将近四十年的时光长廊,观众提升了自己,但春晚还停留在原地,“用曲艺节目留住老观众”“用流量明星讨好年轻人”,这样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面对越来越细分的观众,一味地迎合却只会两面不讨好。
有些东西悄悄流失
春晚和年夜饭一样,看着越来越丰盛,却总感觉没有了当年的味道。现在春晚只是观感上的繁花似锦,有些内在的东西正悄悄流失。
▲图片源于网络。
二十多年前,创造出《吃面》《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王爷与邮差》的陈佩斯和朱时茂结束了自己的春晚之旅,随后赵本山和赵丽蓉开启了自己的春晚时代。这些老一辈艺人对中国人语言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当年的春晚是制造流行语的舞台。可如今的春晚不再有这样的原创力,相声小品变成了对年度流行语的复盘和致敬,今年春晚《父与子》里老父亲那句“猥琐发育,别浪”,类似的生搬硬套只会让老一代人不明所以,新一代人尴尬不已。
▲图片源于网络。
另外,你有多久没听到一首春晚专属的流行金曲了?1998年,那英穿着白色长裙、王菲扎着丸子头,两人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一样飘然登场,留下一首余音绕梁的《相约98》,“来吧,来吧,相约九八”,今时今日看到这句歌词,还是有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哼唱出来。
2022年央视春晚的《这世界那么多人》也很棒,只是它本来就是板上钉钉的年度金曲,并不专属于春晚,而从青藏高原走下的韩红在翻唱这种柔情似水的小情歌时,也不太可能超越原唱。
春晚不会真正过时
尽管有那么多吐槽,但是就像年夜饭不会被取代,春节联欢晚会也是一样,它笨拙却准时地提供一年一度的陪伴、重新确认亲情的机会,这样的主题是不会过时的。
▲图片源于网络。
一位在国内从来没有完整看完春晚的朋友,因为外派日本几年没回家,现在春晚成了他与国内亲人之间的羁绊。除夕在宿舍,他要和央视主持人一起倒计时,零点与家人视频通话,再一起唱《难忘今宵》,这个年才算圆满,“离开家才发现春晚是‘真爱’,家人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我感觉到离家不远。”
春晚,像是馈赠给所有人的一张体验卡,即便几代人之间已经有了隔阂,还是能够一起坐下来观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在这样的氛围里,春节变成了从前的模样。
我们顽强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用赞叹或吐槽的方式,在埋首手机的间隙,与春晚藕断丝连,其实就是想找回这些记忆里的年味,追忆和家人们共度的美好时光。哪怕年味真的越来越淡,亲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仍然可以借“天涯共此时”的围观,完成一次传统意义上的团圆。
不管接下来一年怎么度过,我们还会在364天后继续进入这个仪式,你并不真的想遗忘它,不是吗?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赢新春大礼!南国早报“舌尖上的春节”新春作品征集活动上线啦
除了年夜饭,你的家乡还有哪些春节美食?1月31日起,南国早报客户端推出“舌尖上的春节”新春作品征集活动,邀你晒出自家春节美食,传递乡愁滋味。参与即有机会赢得携程旅游礼品卡及精美新年礼盒。同时,我们还为100名留守南宁过春节的外地网友准备了天龙泉酒新年礼包,就地过年同样精彩。(点击查看详情)
●下载南国早报App,新春好礼等你来
春节假期去哪玩?好山好水等你来!1月30日至2月6日,南国早报携手广西旅游协会,为网友们准备了“暖春大礼包”。只要下载南国早报App并注册成为会员,即可参与幸运九宫格抽奖活动,南宁园博园、南宁伊岭岩、柳州程阳八寨、桂林猫儿山等景区门票免费拿。(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