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南国早报客户端报道了南宁一12岁男孩拿5000多元去耐克专卖店消费的新闻。(点击查看此前报道→南宁12岁男孩偷拿家里5000多元买耐克鞋,家长想退货遭拒绝)近日,经市场监管部门调解,耐克店退回家长1300多元。此事也引发了大家对未成年人大额消费问题的关注,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理性消费,帮助孩子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孩子到耐克店买的四双鞋。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经小飞摄
家长对孩子大额消费感到头疼
一些家长向记者诉苦,他们家的孩子也存在大额消费的问题,为此感到很头疼。
陈女士10岁的儿子就读南宁一所私立学校,去年儿子过生日,请班上10多名孩子外出聚餐,总共花费了3000多元,直到要结账时,同学的家长告知后,陈女士才知道此事。她说,作为父母对孩子这样的消费观念很担忧。
邓女士称,她12岁的女儿经常拿着她的手机,大手大脚花钱。有一次女儿买回一部1000多元的手机,用了一个多月后邓女士才发现;还有一次女儿下单了一件800多元的衣服,好在她发现及时,在商家没发货前申请了退款。
蒋先生13岁的儿子经常在网上大额消费,购买游戏装备,有时一次充值达上千元。儿子沉迷在游戏中不能自拔,根本听不进去家长的劝说。
帮孩子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
▲国家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父母。网络截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到理性消费,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对婚姻家庭有专业研究的南国法援律师蒋三努律师认为,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父母作为未成年的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作为家长,要保管好家里的现金等财产,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当培养其管理零花钱和压岁钱的能力。
小学老师陈老师说,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学会适当拒绝和引导孩子,特别对孩子提出的超过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家长更不能一味满足。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的心里健康,要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帮助同学。
广西婚姻家庭研究会的李雪梅副会长认为,未成年孩子出现的大额消费问题,绝大部分跟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关系。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往往金钱概念淡薄,心理不成熟,容易受到诱惑,产生不健康的消费观。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后,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生活,家长觉得有所亏欠,通过买东西来弥补亲情,导致孩子错误地认为,父母给钱就是爱。这些错误的行为,也助长了孩子大额消费的习惯。还有一些孩子沉迷游戏,花不少钱买游戏装备,在游戏中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等,一部分是孩子在生活中比较孤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在发现孩子有不健康的消费观后,父母首先要从家庭教育中寻找原因,及时做出调整,真心跟孩子交流,以身作则,再慢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