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国家宪法日公众开放活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从活动上获悉,广西全区法院利用科技优化审判职能,全面推进互联网科技法庭建设,今年以来,已建成互联网科技法庭240多个。
▲互联网科技法庭的“电子卷宗扫描室”。
互联网科技法庭拥有网上立案、远程调解、线上参与庭审、电子签名等功能,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从起诉到执行的诉讼全程。截至11月15日,今年以来全区法院通过广西移动微法院、诉讼服务网、律师服务平台等平台共网上立案238681件,占一审民事立案数51.5%。
▲“5G云·诉讼服务工作室”的场景同步出现在互联网科技法庭上。
据了解,无论在本地开庭还是互联网开庭、远程提讯中,如一方当事人不便现场出庭时,即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互联网法庭,参与庭审活动。法官可一键接入远端当事人画面,实现异地同时出庭。如当事人因个人原因不能或不愿独立使用软件参与庭审活动,还可到建有“5G云·诉讼服务工作室”的律师事务所,通过律所专用庭审设备,在专人的辅助下参与出庭。
目前,全区已有6家律师事务所建有“5G云·诉讼服务工作室”,预计将在2022年实现全区覆盖。
▲各个远程视频的信号汇集到互联网科技法庭的庭审系统。
在远程提讯案件的审理中,互联网科技法庭与区内各检察院、监狱、看守所实现网络互通、设备互联。在押当事人通过智审系统,可进行在线笔录查看、举证质证、签字捺印等相关操作,并与法庭现场法官、当事人等进行远程“面对面”互动。
互联网科技法庭还会对所有案件庭审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对适宜公开的案件在中国庭审公开网中进行全面直播,接受公众监督。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