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综艺节目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催生了一批“网红”博物馆和“明星”文物。3月1日起,由央视打造的又一档文物节目《博物馆说》,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王”作为广西唯一入选的博物馆馆藏精品,通过镜头率先与全国观众见面,向人们讲述了极具广西特色的文物故事、历史和文化。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了解到,该节目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主办,我们熟知或不甚了解的“国宝”都汇聚在《博物馆说》纪录片中。
▲亮相的这面西汉云雷纹大铜鼓,被誉为“世界铜鼓之王”。
此次入选《博物馆说》的文物,经过各个博物馆的精心挑选和专家团队层层选拔。最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前三批藏品,由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与首批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共同参与,全部是各家馆藏单位的镇馆之宝或馆藏精品。纪录片通过馆长或专家的精心讲解,带领观众深度了解一件件馆藏精品相关情况及背后故事,既体现藏品的历史分量、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又传达藏品蕴含的智慧、气度和神韵,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
▲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王”亮相央视《博物馆说》。视频截图
在《博物馆说》中,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和大家分享和探讨了铜鼓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梁志敏介绍说,铜鼓最初由炊具——铜釜演化而来,作为乐器、礼器和统治权力的象征,广泛渗入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中原礼乐重器不同,铜鼓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路走到了今天,铜鼓的使用习俗从未中断,堪称我国南方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广西铜鼓以数量最多、种类齐全、体形硕大著称,据2015年数据统计,全国馆藏铜鼓1676面,仅广西就有772面,而广西民族博物馆就收藏了346面,数量为世界之最。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在《博物馆说》中为大家介绍广西铜鼓。视频截图
纪录片中与观众见面的“铜鼓王”——西汉云雷纹大铜鼓,是北流型铜鼓中的翘楚,它的面径达到了165厘米,残重近300公斤,是至今世界各地出土的铜鼓中体型最大者,被誉为“世界铜鼓之王”。“铜鼓王”在清朝乾隆年间出土于广西北流县石窝乡,能铸造出这么巨大的精美铜鼓,说明当时岭南俚僚民族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展示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内的“铜鼓王”。
作为参与者,每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重点美术馆都有众多的藏品,其中不乏馆藏精品,如何挑选此次短视频拍摄的文物呢?每个馆都有自己的用意。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透露,铜鼓是我国南方特色文物,也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特色藏品,“铜鼓王”为国家一级文物、广西民族博物馆镇馆之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研价值。为全国观众讲好“铜鼓王”的故事,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巩固中国作为“铜鼓之乡”的文化地位。当我们敲起凝聚着祖先智慧的铜鼓时,穿越时空的鼓声将会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华章中铿锵回响。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